登革热,这个由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正日益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报告,全球每年约有3.9亿人感染登革热病毒,其中约50万例发展为可能致命的严重登革热。在我国,随着气候变暖、国际交流频繁及城市化发展,输入性病例和本地暴发风险持续存在,防控形势严峻。理解登革热病毒如何巧妙地“搭乘”蚊子这一载体完成传播,是有效切断其肆虐路径的关键第一步。这不仅是科学问题,更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安全,掌握科学防控知识,对保护自身、家人及社区健康至关重要。
一、精妙的“搭车”机制:病毒与蚊子的致命联盟
“吸血”是起点:当雌性伊蚊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处于病毒血症期,通常为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的登革热患者或感染者时,病毒随血液被吸入蚊子体内。
穿越“中肠壁垒”:病毒首先需要感染蚊子的中肠上皮细胞。这是一个关键屏障,并非所有被吸入的病毒都能成功入侵。成功穿越后,病毒在中肠细胞内进行初步复制。
扩散与“上车”:复制后的病毒颗粒突破中肠进入蚊子的体腔血淋巴,随循环系统扩散至全身。最终的目标是抵达唾液腺。病毒在唾液腺内大量复制增殖,完成其“搭车”准备。
“卸货”传播:当这只携带病毒的蚊子再次叮咬健康人时,其唾液腺中的病毒就会随唾液被注入人体皮肤和毛细血管,从而完成传播循环。整个过程从吸血感染到具备传播能力称为外潜伏期,在适宜温度25-30°C下通常需要8-12天。
二、精准切断传播链:科学防控四要素
1.核心策略:清除孳生地 “断其根源”
登革热病毒离开蚊子无法独立传播,而蚊子离不开水。清除伊蚊幼虫孳生地是最根本、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重点在于:
翻盆倒罐清积水:彻底清除房前屋后、阳台、楼顶等场所各类闲置容器瓶罐、轮胎、泡沫箱等中的积水。
管理功能性积水:对水养植物至少每周彻底换水洗刷容器、储水容器加盖密封或放养食蚊鱼、竹筒树洞填塞或钻孔引流等积水进行严密管理。
环境整治:疏通沟渠,保持水流畅通;填平洼地,防止积水形成;妥善处理垃圾,特别是废弃容器。
2.个人防护:避免叮咬 “拒载乘客”
物理屏障: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推荐药浸蚊帐。
化学防护:在户外活动时,尤其伊蚊活跃时段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3小时,涂抹经认证有效的驱蚊剂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伊默宁等有效成分。
穿着防护:穿着浅色、宽松的长袖衣裤。
3.社区动员:联防联控 “全民围剿”
登革热防控非一家一户之事。社区统一行动至关重要:
定期统一清理:组织居民共同参与公共区域和居家环境的孳生地清理。
病例管理: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病例尤其发病5天内,减少传染源。患者在居家或住院期间应做好防蚊隔离。
应急灭蚊: 一旦发生疫情,在专业指导下,由专业人员对疫点及周边区域实施快速、精准的成蚊杀灭空间喷雾、滞留喷洒,迅速降低蚊媒密度。
4.监测预警:未雨绸缪 -“精准布防”
媒介监测:定期监测蚊媒密度布雷图指数BI、诱蚊诱卵指数MOI等和带毒率,评估风险。
病例监测:加强医疗机构病例报告和病原学监测,及时发现疫情苗头。
风险预警:结合气象温度、降雨、人口流动、历史疫情等数据,发布预警信息,指导提前采取防控措施。
三、结语与建议:科学防控,守护健康
登革热病毒通过“感染蚊子中肠-体内扩散复制-最终进入唾液腺”的精密步骤实现“搭车”传播。切断这条传播链的核心在于清除蚊虫孳生地,辅以个人防护避免叮咬、社区联防联控管理传染源并应急灭蚊、加强监测预警。防控登革热是一场需要全民参与、持续进行的“灭蚊战”。让我们从清理家中每一处可能积水的小容器做起,积极配合社区防控措施,科学防护自身。只有人人动手,持之以恒,才能有效遏制登革热传播,共同守护健康家园。
数据支撑来源:
1.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官方网站:《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hina CDC) 官方网站:《登革热防治技术指南》、《登革热疫源地处理指南》。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发布的《登革热诊疗方案》、《病媒生物应急控制技术指南 登革热》。
4. 国内权威公共卫生机构各省市疾控中心发布的登革热疫情信息与防控指引。
来源: 科普医卫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