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粮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给未来农业工程师的邀请函

编者按:无人驾驶拖拉机在田间穿梭,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大数据系统精准预测作物产量……这些场景的背后,离不开科技的进步,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着有力支撑。科普中国《大国粮策》推出系列策划,带你走近这一连接机械工程与现代农业的交叉学科,看看它如何用科技改写农业的未来,成为青年学子的新选择。

从“人力畜力”到“智能无人”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的诞生,源于人类对“解放双手”的需求。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农业生产依赖人力、畜力,“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背后是农民“汗滴禾下土”的辛劳。

工业革命推动机械动力替代人力,拖拉机、收割机的出现,让农业生产效率实现飞跃。

自动化技术的融入,让农业进入“智能时代”。电子计算机、遥感技术、自动控制等技术逐步应用于农业:无线电遥控喷灌系统实现精准补水,电子计算机优化饲料配方,温室自动控制系统调节光温水肥……如今,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加入,更让农业从“看天吃饭”变成“知天而作”。

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面临生产效率低、劳动力短缺的困境。随着“东方红”拖拉机的诞生,我国农业机械化正式起步,标志着农业生产从纯人力向机械辅助转型。随着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升级,精准农业、智能装备的需求激增,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需求而设立的学科。

什么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当古代农民用锄头翻地时,或许不会想到,千年后的今天,一台智能播种机一小时能完成上百亩土地的作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正是让这一切成为可能的学科。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机械工程、信息技术与农艺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农业机械的力学基础、工程材料基础、机械设计原理、制造工艺理论、自动控制理论、深度学习技术等,掌握农业机械的技术经济管理知识,强化与农艺知识高度融合,为智慧农业提供机械和自动化的技术理论,推动现代农业向自动化、智能化、可持续方向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机械装备的技术支撑。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学什么?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的课程体系,像一台精密的“农机齿轮”,环环相扣。

机械设计的创造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的课堂上,你能够掌握机构分析、机构综合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农业机械化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自动化控制的精准力:给农机装上“智能大脑”

《控制工程基础》等课程,让你了解无人机、无人车、机器人能够自主运行的奥义,帮助你把智能无人系统运用到农业实践中去。“人-机-环境”的精准控制,正是现代智慧农业的体现。

田间地头的融合力:让技术落地生根

《机械制造工程学》等课程,能够帮你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系统组成与功能,将传统制造技术与现代制造技术相联、并与实际生产技术紧密结合,让你认识机械工艺系统构建,提升自身机械素养。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毕业有什么就业方向?

在农业机械化加快推进的浪潮中,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的就业前景非常宽广。

科研深造:向机械化更深处探索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以机械工程为基础,学生毕业后可在农业工程领域、大工业制造领域进行深造,深造比例极高。具有代表性的深造高校有: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

企业就业:站在农业发展的第一线

农业制造企业是该专业毕业生的主要选择之一。具有代表性的就业单位有: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等。

基层岗位:让先进技术扎根乡村

各地农机推广站、农业农村局每年都会吸纳大量毕业生。他们带着技术走进田间地头,教农户使用物联网灌溉设备,帮合作社调试自动化饲喂系统,为山区设计适合的小型农机具。广阔乡村,大有可为。

从锄头到无人机,从看天吃饭到智能调控,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正在重新描摹农业新图景。

在这里,你既能用机械设计的思维解决农业难题,又能用自动化技术点亮乡村未来。让科技扎根土地,让智慧滋养农耕。农业的未来,需要懂机械、懂智能、更懂农业的年轻力量。

作者:谢芸

审核专家:蒋建科

来源: 大国粮策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