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伤类处理误区

1、流鼻血时仰头:

误区:仰头止血。

正确:身体前倾,低头捏住鼻翼(软鼻部位)5-10分钟,冰敷鼻梁(收缩血管)。

原因:

(1)仰头会导致血液倒流呛入气管,甚至误吸窒息。

(2)血液被吞入胃部后,可能刺激胃黏膜引起呕吐(呕吐物含血),难以判断出血是否停止,延误就医。

2、伤口涂酒精或牙膏:

误区:用刺激性液体或异物(如牙膏、香灰)涂抹伤口。

正确: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纱布按压止血。

原因:酒精会损伤组织,牙膏可能引发感染。

3、烫伤后伤口涂酱油、牙膏、香油:

误区:涂抹偏方或冰敷。

正确:“冲、脱、泡、盖、送”五步法:

(1)冲:立即用流动的冷水(15~25℃)冲洗伤处15~20分钟,降低皮肤温度。

(2)脱:轻轻移除烫伤部位的衣物或饰品,避免撕破皮肤(若粘连,切勿强行撕脱)。

(3)泡:将伤处浸泡在冷水中继续降温(若面积较大,避免长时间浸泡)。

(4)盖:用干净的纱布或无菌敷料覆盖伤口,避免污染。

(5)送:严重烫伤(如起水泡、皮肤发白或焦黑)需尽快就医。

原因:牙膏会阻碍散热,还可能引发感染。酱油会让医生难以判断伤情。冰敷会加重组织损伤。

4、扭伤后立即揉搓或热敷患处:

误区:揉搓伤处或热敷。

正确:RICE原则:

(1)Rest(休息,别走动)。

(2)Ice(冰敷15-20分钟,隔毛巾防冻伤)。

(3)Compression(弹性绷带包扎,别太紧)。

(4)Elevation(抬高患肢,减少肿胀)。

原因:揉搓加重出血,热敷加速肿胀。

切记:热敷要等48小时后。

二、突发类疾病处理误区

1、癫痫发作时塞东西防咬舌

误区:强行撬开牙齿塞毛巾、勺子等。

正确:

(1)移开周围危险物品,用软物如折叠衣物垫在头下,避免头部撞击硬物。

(2)发作结束后,侧卧保持呼吸道通畅,帮助口腔分泌物自然流出,防止窒息。

(3)不要按压或试图制止抽搐,以免造成骨折或肌肉拉伤。

(4)记录发作时间,及时呼叫120。

原因:塞物可能导致牙齿断裂或窒息,刺激口腔可能触发更强烈的肌肉收缩,延长发作时间。严重咬伤导致大出血的情况较为罕见,多数轻微伤口可自行恢复。

2、中风后喂水或吃药

误区:让患者喝水、吃降压药等。

正确:立即拨打120 ,保持患者安静,记录发病时间。

原因:吞咽困难可能导致误吸窒息,随意用药可能加重病情。

3、急性腹痛热敷或吃止痛药

误区:盲目热敷或自行服用止痛药(如阑尾炎、肠梗阻、 胰腺炎等)。

正确:暂禁饮食,记录症状,尽快就医。

原因:热敷可能加速炎症扩散,止痛药掩盖病情。

三、中毒、异物类误区

1、鱼刺卡喉喝醋或吞饭:

误区:喝醋软化鱼刺或吞饭团压下去。

正确:停止吞咽,张口发“啊”声,若可见用镊子夹出,否则就医。

原因:吞饭可能使鱼刺扎更深,甚至刺穿食道。醋无法短时软化。

2、误服毒物后盲目催吐:

误区:所有中毒都催吐(如强酸强碱、清洁剂中毒)。

正确:立即拨打120,保留毒物包装,勿擅自催吐。

原因:腐蚀性毒物催吐会二次灼伤食道。

哪些不能催吐:漂白剂、电池液、汽油、强酸强碱等。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急诊科建议:

1、不确定怎么处理?先拨打120或咨询医生。正确操作能避免二次伤害。

2、家庭常备急救包(纱布、碘伏、冰袋、止血带等)。

3、学习基础急救技能(海姆立克法、心肺复苏 )。

记住:错误的急救比不急救更危险。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 急诊科 田甜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 急诊科 田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