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10件蔬果产品中就有1件来自埃及,但这个农业大国正被塑料垃圾“反噬”。近日,埃及曼苏拉大学团队在《Frontiers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发表研究,对300名农民调查发现:用于保水增产的塑料地膜,仅18.2%被回收,超七成被焚烧或翻入土壤;而塑料覆盖物(如温室薄膜)回收率却高达95.8%。研究指出,经济成本高、地膜易破碎是主要瓶颈,而财政补贴和加厚地膜技术可将回收率提升至40%以上。

塑料“功臣”变“公害”:每亩地年耗膜20公斤

埃及农民广泛依赖塑料薄膜技术(俗称“plasticulture”),通过覆盖土壤(地膜)和搭建温室(覆盖物)种植蔬菜。研究显示,73.3%的农户使用低隧道(简易塑料棚),冬季种植黄瓜、番茄等作物,单产提升30%。但这些塑料薄膜80%为一次性使用,每亩地年均消耗20公斤,废弃后处理成为“老大难”。

“农民要么烧膜,要么埋土。”研究团队发现,32.1%的地膜被翻入土壤,26.4%在田间焚烧,仅18.2%送往回收厂。焚烧释放二噁英等有毒气体,翻耕则导致微塑料(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渗透土壤,影响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与之对比,塑料覆盖物因厚度达50微米(地膜仅20微米)、易收集,95.8%被回收,成为“可回收塑料”的正面案例。

回收难在哪?经济账算不过来,技术上“一撕就碎”

研究通过回归分析揭示双重障碍。经济上,回收1吨地膜成本约1500埃镑(约合人民币570元),包括人工捡拾(每亩需3工时)和运输(平均距离20公里),而回收收益仅150埃镑,“倒贴钱”让农民却步。技术上,地膜太薄易破碎,人工捡拾只能回收60%,剩余碎片形成“塑料尘埃”。

“就像捡碎玻璃,越捡越碎。”研究举例,使用1年后的地膜会裂成小于10厘米的碎片,机械回收机也难以完全收集。此外,72%的农户采用手工铺设和移除地膜,进一步加剧破损。

破局之道:财政补贴+技术升级双管齐下

研究通过相对重要性指数(RII)发现,财政激励(RII=0.74)是最有效驱动力。若政府每吨补贴500埃镑(约合人民币190元),并提供免费上门回收服务,农民参与意愿可提升60%。法国ADIVALOR模式值得借鉴——生产者支付生态税,资助7000个回收点,2020年农业塑料回收率达74%。

技术层面,加厚地膜(30微米以上)回收率是薄地膜的3倍,且可重复使用2-3季;喷灌技术能减少40%地膜使用量,同时节水35%。“加厚地膜像耐用的‘塑料雨衣’,喷灌则从源头减少需求。”团队建议,结合两者可使污染风险降低50%。

未来挑战:从“被动清理”到“主动减量”

研究还发现,农场规模和家庭参与度显著影响回收行为:10公顷以上农场回收率是小农场的2.3倍,家庭成员参与农业的农户回收意愿高22%。这意味着,建立农民合作社集体回收,可降低运输成本。

埃及环境部表示,正参考该研究制定《农业塑料管理战略(2025-2030)》,计划3年内建成50个回收中心,目标将地膜回收率从18%提升至40%。“塑料不是敌人,管理不当才是。”研究通讯作者Hazem S. Kassem强调,唯有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农民参与结合,才能破解“白色革命”带来的绿色难题。

来源: 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