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重要的棉花产区,埃及农业长期依赖塑料薄膜(俗称“塑料ulture”)提升产量,但随之而来的塑料污染正成为“甜蜜的负担”。近日,埃及曼苏拉大学团队在《Frontiers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发表研究,调查300名农民后发现:塑料地膜回收率仅18.2%,超七成被焚烧或翻入土壤;而塑料覆盖物(如温室薄膜)回收率达95.8%。研究指出,经济障碍(如回收成本高)和技术缺陷(如地膜易破碎)是主要瓶颈,而财政激励和喷灌技术可将回收率提升至40%以上。

塑料成“双刃剑”:保产背后是污染危机

埃及农民广泛使用塑料薄膜覆盖土壤(地膜)和搭建温室(覆盖物),以保温、保水、防杂草。研究显示,低隧道(简易塑料棚)是最普及的塑料ulture系统,73.3%的农民采用,主要种植黄瓜、番茄等冬季蔬菜。这些塑料薄膜让单位面积产量提升30%,但80%为一次性使用,废弃后处理难题凸显。

“农民要么在田里烧膜,要么直接翻进土里。”研究团队指出,32.1%的地膜被翻入土壤,26.4%在田间焚烧,仅18.2%被送往回收厂。焚烧释放有毒气体,翻耕则导致微塑料(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污染土壤,影响作物根系和土壤肥力。相比之下,塑料覆盖物因厚度大、易收集,95.8%被回收,成为“可回收塑料”的典范。

回收难在哪?经济账+技术坑双重制约

研究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两大因素让农民“望膜却步”。经济上,回收成本占种植支出的15%,包括人工捡拾(每亩需3个工时)和运输费用(平均距离20公里),而回收收益仅为塑料原价的10%。“回收一吨地膜倒贴200埃镑(约合人民币76元),谁愿意干?”一位受访农民直言。

技术上,地膜厚度普遍不足20微米(约一张A4纸厚度的1/4),使用后易破碎成碎片,人工捡拾效率低。此外,72%的农民采用手工铺设和移除地膜,进一步加剧破损。“就像捡碎玻璃,捡不干净还伤手。”研究人员比喻道。

破局之道:财政激励+技术升级双管齐下

研究通过相对重要性指数(RII)分析发现,财政激励(RII=0.74)是最有效的驱动力,其次是提升塑料质量(RII=0.73)。例如,若政府每吨补贴500埃镑(约合人民币190元),并提供免费回收服务,农民参与意愿可提升60%。法国的ADIVALOR模式值得借鉴——生产者支付生态贡献费,资助7000个回收点,2020年农业塑料回收率达74%。

技术层面,喷灌技术(通过喷头均匀洒水)可减少地膜使用量40.1%,同时提升作物水分利用率。研究还建议推广加厚地膜(大于30微米),其回收率是薄地膜的3倍。“就像换了耐用的‘塑料雨衣’,用后能完整回收。”团队解释。

未来展望:从“被动处理”到“主动减量”

研究还发现,农场规模和家庭参与度显著影响回收行为:10公顷以上的农场回收率是小农场的2.3倍,家庭成员参与农业的农户回收意愿高22%。这意味着,鼓励家庭农场合作、建立集体回收点,可降低成本。

埃及环境部表示,正参考该研究制定《农业塑料管理战略(2025-2030)》,计划3年内建成50个回收中心,目标将地膜回收率从18%提升至40%。“塑料不是敌人,管理不当才是。”研究通讯作者Hazem S. Kassem强调,唯有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农民参与结合,才能让“白色革命”真正绿色可持续。

来源: 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