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四件棉制品中就有一件原料来自我国新疆,但当地棉花生产正面临“蒸发量是降水量7倍”的水资源困境。近日,西北工业大学团队在《Frontiers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发表研究,通过模拟2050年代至2090年代气候变化情景发现,尽管新疆棉田干旱加剧,但在高排放情景下棉花水足迹(每吨棉花耗水量)仍可能减少35.7%,其中喷灌技术节水潜力达40.1%。不过,蓝水(灌溉用水)占比反而上升,凸显“解渴”仍需技术创新。
棉花的“水账本”:83%依赖地下水,干旱压力再升级
新疆是我国最干旱的棉区,年均降水仅135毫米,却要支撑占全国91%的棉花产量。研究以2000-2018年为基准期,测算出当地棉花水足迹为4264立方米/吨,相当于生产一件T恤需消耗约2000升水(约10个浴缸容量)。其中蓝水占83%,意味着每生产1吨棉花,8吨水来自地下水或地表水,仅有17%来自天然降水(绿水)。
气候变化正让“水账本”更难平衡。模型预测,到2090年代新疆年蒸发量将增加14.3%,冬季蒸发量甚至激增93%,而降水减少16.4%。“就像给漏水的水桶开了更大的孔,”团队解释,棉花生长季(4-10月)的蒸发量增速远超降水,播种期(4-6月)干旱可能导致种子发芽率下降,进一步推高灌溉需求。
CO₂的“双刃剑”:让棉花“少喝水”却更依赖地下水
令人意外的是,高浓度CO₂反而可能成为“节水因子”。研究发现,在SSP5-8.5(高排放)情景下,CO₂浓度升高使棉花叶片气孔关闭,减少水分蒸发,水足迹较基准期降低35.7%;在SSP2-4.5(中等排放)情景下降低19.3%。这如同给棉花穿上“保水外衣”,即使在干旱环境中也能更高效利用水分。
但“节水”背后暗藏隐忧:蓝水占比上升3.4%,绿水足迹锐减47.2%。“绿水就像‘免费雨水红包’,而蓝水是‘地下水银行’,”团队指出,降水减少导致天然补水不足,棉花不得不更多“透支”地下水,长期可能加剧区域水资源失衡。
喷灌技术“领跑”节水:比沟灌省水40%,南北疆差异显著
面对水资源压力,不同灌溉技术表现分化。研究对比沟灌(传统开沟浇水)、滴灌(管道精准滴液)和喷灌(喷头均匀洒水)发现,喷灌在高排放情景下节水40.1%,相当于每吨棉花少用1700立方米水,远超沟灌(17.8%)和滴灌(33.7%)。“喷灌像‘智能花洒’,水分均匀覆盖且蒸发少,而沟灌易形成深层渗漏,像‘浇地浇到地下河’,”团队举例。
空间分布上,北疆棉田水足迹降幅(超40%)大于南疆(约30%)。这与北疆温度适宜、CO₂施肥效应更明显有关,而南疆极端干旱可能抵消部分节水效果。不过,研究强调,若结合耐旱品种和智能灌溉调度,南疆节水潜力仍可提升。
未来挑战:技术升级与水资源管理需“双管齐下”
尽管CO₂施肥效应带来短期利好,团队仍提醒,长期需警惕“高排放-高蒸发-高依赖”的恶性循环。“单纯靠CO₂‘解渴’不够,”研究建议,推广喷灌等高效技术的同时,可培育耐逆棉花品种,或利用AI预测降水动态调整灌溉。例如,某试点通过土壤墒情传感器,使灌溉水利用率提升20%。
来源: 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