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昨天刚吃的鱼,今天正在悄悄把一新型污染物灌进大脑——它不是微塑料,但被认为比微塑料凶险100倍。而微塑料已经被认为会升高癌症、心血管疾病、不孕不育等疾病风险了!
最新研究证实,全球海域的大部分鱼都携带这种“脑内杀手”,它们可以穿透血脑屏障,在你的记忆中枢堆积,甚至被认为有增加老年痴呆患的风险。
除了鱼类,你的3个日常习惯,也正加速把微塑料释放到你家的空气中!
这种鱼,让你的大脑装满比微塑料还吓人的污染物!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吃鱼=保护大脑”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深海鱼。
但是,现在这个认知要打一个问号了!
这是因为,有一种比微塑料还吓人的污染物,正在海洋中大量出现,最近才被科学家发现。而且,它专门攻击我们的——大脑!
它,就是2025年nature揭示的新型污染物——纳米塑料!
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全球不同的海洋中采样后发现,所有的样本中,都有这三种纳米塑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乙烯(PS)和聚氯乙烯(PVC)。
很多人会有疑惑,纳米塑料和微塑料不都是塑料颗粒吗?难道说纳米塑料的危害性强于微塑料?
小凤Emma:
很可惜,答案是肯定的。
纳米塑料的直径小于1微米,而微塑料的直径则在1微米到5毫米之间,看起来大小没差多少,但是,相比于微塑料,纳米塑料的性质会发生显著变化。
1****纳米塑料几乎可以进入所有鱼类体内
纳米塑料不受重力影响,不会像微塑料一样沉入海底,而会以布朗随机运动的形式,均匀分布在水中。
这也就意味着,不管是深海鱼还是浅海鱼,纳米塑料都可以无差别攻击。
2****纳米塑料更易在鱼类体内累积
另外,科学家发现,与微塑料不同的是,纳米塑料能够穿过海洋植物,尤其是浮游植物的细胞壁,这意味着,纳米塑料会更快在海洋食物网中传递,从而累积到海洋生物体内。
这些累积在海洋鱼中的纳米塑料,最终可能就会随着食物链,进入我们的身体。
那么,进入体内的纳米塑料,到底对哪个器官危害最大呢?
小凤Emma:
小凤Emma调查发现,这些纳米塑料,似乎专攻大脑,老年性痴呆,或许就因为这些纳米塑料而起。
2025年的研究指出,虽然纳米塑料已经大量出现在我们的身体中,但是,大脑中的纳米塑料浓度已经远超过肝脏和肾脏,大约是肝肾浓度的12倍。
研究人员的尸检结果显示,正常人的大脑中大约含有6-7g的纳米塑料,相当于一个一次性塑料勺的重量,而老年性痴呆的人的大脑中,纳米塑料的含量则高达34-36g,几乎是正常人的5倍。
有人会说,我再也不吃鱼了,我就能避免纳米塑料进入体内!
很遗憾,你躲得过纳米塑料,却不一定躲得过微塑料!就连呼吸,都有可能成为微塑料入侵的途径!
室内微塑料浓度,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微塑料,已经全面入侵我们的生活了,甚至就连呼吸都是危险的。
2025年最新的研究指出,室内环境,包括我们的家中、汽车内,都存在大量的可吸入的微塑料颗粒。
具体来说:
✅住宅环境中,微塑料颗粒浓度约为每立方米528个
✅汽车环境中,微塑料颗粒浓度约为每立方米2238个
根据呼吸频率,在室内,成年人每天约吸入68000个1-10微米,和3200个10-300微米的微塑料颗粒。
研究人员指出,随着微塑料粒径的减小,它的数量会呈指数级增加,而且对我们的健康威胁也越大。
小凤Emma:
因此,在家一定要及时开窗通风,降低室内微塑料的浓度。而且,我们最好能从源头上减少微塑料,甚至是纳米塑料进入体内的途径。
小凤Emma检索大量资料后发现,有3种90%的人天天都在做的行为,正在导致微塑料和纳米塑料进入我们的身体,危害健康。
这3种行为,正在让纳米塑料和微塑料大量进入身体!
小凤Emma建议,这3种行为最好别再做了。
1****用完的饮料瓶装调料
很多人喜欢用喝完的饮料瓶装调料,但这种行为就可能增加纳米塑料和微塑料的进入体内的量。
饮料瓶、矿泉水瓶的材质多为 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这类塑料在设计时仅针对水、碳酸饮料等中性液体。
当用来盛装醋(酸性)、食用油(脂溶性)等时,液体的化学性质会加速塑料老化,导致瓶体中的微塑料和纳米塑料更容易迁移到调料中。
长期使用这类容器盛放调料,相当于在日常饮食中被动摄入纳米塑料和微塑料。
2****用塑料袋装热包子、热早点
用塑料袋装热包子、油条等高温食物时,高温会使塑料袋中的聚合物结构不稳定,释放出大量微塑料和纳米塑料,这些颗粒会附着在食物表面并随食物进入体内。
3****塑料牙刷长期不更换
塑料牙刷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但如果你长期不换,就可能在每次刷牙的时候把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吃进肚子。
刷牙时,口腔中的唾液、食物残渣等会附着在牙刷刷毛上,而塑料材质易藏污纳垢,给细菌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并且,塑料牙刷在反复摩擦、日常磨损下,刷毛会逐渐脱落、分解,产生微塑料颗粒。我们刷牙时,这些微塑料颗粒就可能随着吞咽动作进入人体消化系统,对健康构成威胁。
来源: 凤凰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