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健康体检日益常态化。在众多项目中,肠镜检查因能直观评估肠道健康状况,愈发受到重视。检查结束,医生走出检查室时,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便是:“医生,结果怎么样?有息肉吗?”
肠息肉究竟是什么?它对健康有何影响?是否所有肠息肉都会演变成大肠癌,威胁生命健康?让我们深入认识肠息肉,为肠道健康精准“排雷”。
肠息肉:肠道里的异常隆起
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向肠腔的隆起性病变,本质是肠道组织的异常增生。在明确其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根据性质,肠息肉可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大类。
警惕!这些息肉是癌前病变
与大肠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主要包括:
腺瘤(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以及锯齿状腺瘤)
腺瘤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异型增生
伴有异型增生的畸变隐窝灶
**01.**腺瘤性息肉:这是最值得警惕的类型
这是肿瘤性息肉的代表,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及锯齿状腺瘤。研究证实,80%~95%的大肠癌由息肉逐步演变而来。其恶变风险与息肉大小、组织学类型及异型增生程度密切相关:
体积越大风险越高(尤其>2cm时);
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于管状腺瘤。
关键点: 从腺瘤发展到癌通常需5-15年,这为早期发现和干预提供了宝贵时间窗。及时发现并内镜下切除腺瘤性息肉,可有效阻断癌变进程。
**02.**锯齿状病变:这是近些年新提出的特殊息肉类型
这类特殊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HP)、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传统锯齿状腺瘤(TSA)。研究发现,约20%-35%的结直肠癌可能通过“增生性息肉→锯齿状腺瘤→锯齿状腺癌”途径发展。
因此,除腺瘤外,部分HP也需处理:
日本指南虽未明确大小界限,但普遍认为≥10mm的SSA/P和≥5mm的TSA应内镜下切除。
近端结肠(脾曲以上)≥10mm的HP也建议切除(因与SSA/P难以区分)。
欧美指南则建议切除近端结肠所有锯齿状息肉(直肠和乙状结肠的小HP除外)。
其他类型的肠息肉有哪些?
非腺瘤息肉,也就是非肿瘤性息肉,包含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黏膜肥大赘生物等。
肠息肉会有哪些症状?
多数肠息肉早期无症状,易被忽视。随着体积增大,可能出现:
便血: 常为大便表面带血,易与痔疮混淆,需专业鉴别。
腹部隐痛。
排便习惯改变: 腹泻、便秘或二者交替。
较大息肉甚至可致肠梗阻: 引发剧烈腹痛、呕吐等严重症状。
如何预防肠息肉?
预防需从生活方式入手:
**膳食调整:**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全谷物;减少红肉及加工肉类摄入。
**健康生活:**戒烟忌酒,坚持规律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高危人群筛查:**有肠息肉家族史或肠道疾病史者,务必遵医嘱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
肠道健康,关乎全身。重视肠息肉,就是为生命投资。关注肠道健康,早筛早治,远离隐患!
文/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内镜科 池隽
来源: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