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方法遇瓶颈:非线性方程成“拦路虎”
并联机器人由固定基座、动平台和多组运动支链组成,如同“精密机械蜘蛛”,其末端执行器(如机械臂抓手)的位置和姿态计算被称为正运动学分析,是控制、校准的基础。传统方法需建立包含多变量、强耦合的非线性方程组,求解时如同在迷宫中找路——要么依赖复杂代数消元法,要么通过智能算法迭代搜索,前者通用性差,后者易陷入局部最优解。
以6自由度6-UPS并联机器人为例,其运动方程涉及6个驱动杆长与6个空间位姿参数的耦合,直接求解常出现“多解迷雾”。某重工企业技术人员表示:“传统算法有时要筛选十几个可能解,实际应用中不得不依赖经验判断,影响生产效率。”
创新“分步积分”思路:化曲为直破解难题
FSI方法的核心突破在于将静态几何求解转化为动态过程追踪。想象将机器人运动轨迹切分为无数微小时间段,每个时间段内的非线性运动可近似为线性变化,如同用多段短直线拟合曲线。
第一步:时空切片建模型
将总运动时间分为n个步骤,每个步骤内通过驱动关节参数变化(如杆长增量),建立线性化的“步进方程”。这相当于给机器人的每个“关节动作”建立简易数学模型,避免直接求解复杂方程组。
第二步:动态权重迭代优化
通过四类型步进方程约束运动:驱动变量方程(EA)捕捉关节长度变化,刚体运动方程(EM)描述部件平移旋转,刚体向量方程(EP)维持部件间几何关系,特殊结构方程(ES)适配定制化设计。这些方程组成“步进矩阵”,如同给每个微小运动步骤安装“导航系统”,确保计算稳定性。
第三步:奇点预警保安全
当步进矩阵行列式值接近零时,系统自动识别奇异位形(机器人失去控制自由度的危险状态)并终止计算。实验显示,该机制可提前0.3秒预警潜在机械故障。
实验验证:两类机器人精度与效率双优
在6-UPS(6自由度)和3-UPS/S(3自由度)并联机器人上,FSI方法展现出显著优势:
- 精度可控:当步数n=4500时,位置误差小于0.2微米,姿态误差低至0.36角秒,满足精密装配要求;
- 效率提升:在误差区间[0.0001, 0.001]范围内,计算速度较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快1.8倍;
- 鲁棒性强:面对8种齿轮箱故障模拟数据,运动轨迹追踪误差仍控制在1%以内。
论文通讯作者指出,FSI方法无需复杂数学工具,普通工程师可通过模块化编程实现,已在某卫星指向机构校准中试用,将调试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45分钟。
工业智能化再添“新引擎”
该方法为并联机器人设计、控制提供了统一数学框架,未来可拓展至手术机器人、飞行模拟器等领域。不过,当前FSI在超高精度场景(如纳米操作)仍有提升空间,团队计划结合深度学习优化步进矩阵构建,进一步降低计算耗时。
来源: FME机械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