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介发布2025年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通知》(农办科〔2025〕8号),推介发布了2025年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10项、主推技术143项。其中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推荐的两项技术引发广泛关注——一项是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虹鳟‘陆基—深远海’接力养殖技术”,另一项是农业主推技术“深远海陆海接力养殖技术”。这两项技术共同指向海水养殖业的全新模式——“陆海接力”,正在重塑我国水产养殖的未来。
“陆海接力”:气候变化倒逼下的养殖革新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频发,气温与降水模式持续改变,不仅直接或间接导致粮食减产,更让高度依赖自然环境的水产养殖业面临严峻挑战。过去50年间,愈演愈烈的气候异常已对水产养殖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渔民生计深受影响。
应对气候变化,需以生态系统方法提升其恢复力与适应性,而我国北方海水鱼养殖的核心瓶颈正是温度。在此背景下,已故雷霁霖院士率先提出“陆海接力”理念:当海水温度适宜时,将鱼类转移至海上养殖;温度不适时,则迁回陆基工厂。黄海水产研究所最早以牙鲆、大菱鲆为对象开展实践,如今这一模式已在多地落地。
国信东方(烟台)循环水养殖科技有限公司三文鱼养殖车间图片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邱天龙提供
例如“国信1号”养殖工船,便是将陆基培育的大黄鱼苗种转移至养殖舱体,根据海水温度变化进行南北游弋,形成“陆海接力”与“南北接力”结合的创新模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典型实践。
“国信1号”养殖工船图片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两项核心技术:同源异流的“接力”智慧
虹鳟“陆基—深远海”接力养殖技术的牵头单位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这项养殖技术,就是以良种为基础,通过陆基循环水系统,利用功能饲料和疫苗,培育大规格降海苗种,并通过标准化转运流程,将苗种安全送达深远海智能网箱。结合自动化监测系统,实现深远海规模化养殖。
虹鳟“陆基—深远海”接力养殖技术与深远海陆海接力养殖技术,虽同属“陆海接力”体系,却各有侧重。
(1)虹鳟“陆基—深远海”接力养殖技术
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牵头,以良种为基础,通过陆基循环水系统,结合功能饲料与疫苗培育大规格降海苗种(适应海水环境的苗种),经标准化转运至深远海智能网箱,依托自动化监测实现规模化养殖。
虹鳟作为冷水鱼,对环境要求苛刻——养殖水温需严格控制在10-16℃,而我国多数水域夏季高温常超25℃,传统养殖依赖小规模工厂化或低温地下水。该技术通过全链条创新(包括苗种供应链构建、功能饲料研发、病害防控等),突破了虹鳟养殖的环境限制。
图片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2)深远海陆海接力养殖技术
依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发,针对深远海大型养殖设施需求,构建“陆基工厂化车间/近岸小网箱+深海坐底式智能网箱/工程化围栏/桁架式网箱/养殖工船”的接力模式。
该技术结合海况、设施工况与鱼类生物学特性,开发健康养殖技术,已在山东、浙江、福建等多地应用,覆盖重力式深水网箱5000口以上、大型养殖设施50余台套,示范水体超1000万立方米,推动了深远海养殖新业态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4月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内,“深蓝1号”首次实现大西洋鲑度夏收获,验证了虹鳟全周期养殖的可行性。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全潜式深海智能养殖装备,“深蓝1号”融合潜艇沉浮技术与黄海冷水团养殖技术,开创了独特的深远海养殖模式。而实践表明,虹鳟最优养殖方式仍是“陆基产业园区+深远海产业园区”的集群式“陆海接力”。
“深蓝1号”(图片由黄海水产研究所黄滨研究员提供)
鲑鳟鱼 “陆海接力”:技术突破与产业变革
“陆海接力”技术简单地说,就是通过陆基工厂化循环水系统,养殖培育出大规格可以放入海里养殖的苗种,然后结合专用盐化饲料对这些鱼苗进行降海驯化。驯化完成之后,需要建立全程生物安保体系和高效陆海转运技术,最终依托桁架式深远海网箱进行商品鱼养殖。
效果是什么呢?虹鳟“陆海接力”养殖技术的应用示范推动了良种培育、深远海智能化养殖装备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了海产虹鳟三文鱼。提升了虹鳟产量和品质,大大增强了产业竞争力,可有效推动全产业链条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通过“陆-海-岛”和“陆基-近岸-远海”两种模式的应用示范,陆基驯养和苗种转运成活率均达90%以上,深远海网箱养殖成活率达90%以上,总投苗数超70万尾,产量超1000吨,实现了国产海水虹鳟养殖产量零的突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目前市场的三文鱼产品,再也不是清一色让挪威、智利等进口三文鱼所占领,有新疆、贵州等西北、西南的淡水三文鱼,更有即将占领市场的海水虹鳟鱼。
“陆海接力”:重塑水产养殖的未来
首先,我们看到这项技术突破传统模式,解决传统养殖智能化程度低、效率低等问题,巧妙利用陆海优势,优化水产养殖空间布局,更主要的是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给了养殖渔民养鱼不用靠天吃饭的信心和底气。
国信东方(烟台)循环水养殖科技有限公司三文鱼养殖车间图片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邱天龙提供
二是这项技术注重生态效益,绿色发展。通过智能化监测实现科学精细化管理,提升虹鳟产能与经济效益,又保障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陆海接力”养殖技术的智能化,让我们在办公室就能看到整个生产过程,包括在深远海桁架式智能网箱养殖情况,对虹鳟深远海养殖环境进行动态监测,还有日常的自动化投喂,以及丰收时的商品鱼捕捞。
深远海养殖饵料智能化投喂系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三是这项技术的创新和集成。它不但善于利用陆基循环水与深远海网箱优势,而且集成覆盖从苗种培育到商品鱼养殖的全链条关键技术。
虹鳟“陆海接力”养殖技术成功入选2025年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将加速推动虹鳟成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优势亮点品种,为渔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坚实支撑。
深远海坐底式智能网箱“经海002号”图片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与虹鳟“陆海接力”养殖技术并肩而行的“深远海陆海接力养殖技术”,有力支撑了深远海大型设施陆海接力养殖新业态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技术,不但是可用于虹鳟鱼的养殖,还有石斑鱼、大黄鱼、大菱鲆、鲍鱼、海参等等我们所熟悉的美味水产品都在实践以这种新模式养殖。
作者:刘雅丹 研究员 中国水产学会原秘书长助理、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科学性审核:关长涛 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原首席科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策划:武玥彤
来源: 大国粮策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