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女士在体检中发现甲状腺结节,超声报告显示结节被归类为“ACR TI-RADS 5类”,而另一家医院的报告则标注为“C TI-RADS 4A类”。她感到困惑:“为什么同一个结节会有不同的分类?到底哪个更准确?”事实上,这背后涉及两种国际通用的甲状腺结节超声评估标准——ACR TI-RADS(美国放射学会标准)和C TI-RADS(中国版标准)。本文将解析两者的异同,帮助患者科学理解报告差异。

两种TI-RADS标准的诞生背景

甲状腺结节的超声评估需要兼顾诊断准确性和避免过度医疗。2017年,美国放射学会(ACR)推出TI-RADS标准,旨在通过统一指标减少主观判断差异。2020年,中国专家结合国人甲状腺癌特点(如微小癌高发),制定了更适合中国人群的C TI-RADS标准。

分类标准与恶性概率对比

1. ACR TI-RADS:基于评分制

ACR标准通过5项超声特征(结构、回声、形态、边缘、强回声灶)对结节评分,总分对应分类:

TR1(良性,0分):恶性概率<2%,无需穿刺,定期复查。

TR2(非可疑,2分):恶性概率<2%,无需穿刺,建议随访。

TR3(轻度可疑,3分):恶性概率约5%,2.5cm及以上考虑穿刺。

TR4(中度可疑,4-6分):恶性概率5-20%,1.5cm及以上建议穿刺。

TR5(高度可疑,≥7分):恶性风险>20%,1.0cm及以上需穿刺评估。

2. C TI-RADS:基于特征组合

中国标准简化了评分流程,直接根据恶性超声特征的数量分类:

C-TR1(无结节):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

C-TR2/3(良性可能):0-1个恶性特征,恶性风险<2%,无需穿刺。

C-TR4A(低度可疑恶性):1-2个恶性特征,恶性风险2-10%,1.5cm及以上建议穿刺。

C-TR4B(中度可疑恶性):2-3个恶性特征,恶性风险10-50%,1.0cm及以上建议穿刺。

C-TR4C(高度可疑恶性):3-5个恶性特征,恶性风险50-90%,1.0cm及以上建议穿刺。

C-TR5(高度提示恶性):具有全部恶性特征且无良性特征,恶性风险>90%,1.0cm及以上建议穿刺。

为何同一结节分类不同?关键差异点

**1.指标权重不同:**ACR标准对“微钙化”和“纵横比>1”赋予高分,而中国标准对不同恶性征象的权重相同。

**2.分类阈值差异:**例如,一个具有2个恶性特征的结节,ACR可能归为TR3(需观察),而C TI-RADS归为4A类(可能建议穿刺)。

如何理性看待分类差异?

**1.目标一致:**两大标准核心目标都是平衡检出恶性肿瘤与避免不必要的穿刺活检。

**2.恶性概率是核心:**分类(TR4A vs TR5)只是工具,最终临床决策需结合结节大小、位置及患者风险(如家族史)综合判断。

**3.动态随访很重要:**对于分类不一致或模棱两可的结节,3-6个月复查超声观察变化比纠结分类更有意义。

总结:科学理解,信任专业判断

ACR TI-RADS和C TI-RADS如同两位“裁判”,虽评分规则不同,但均基于大量临床数据。患者不必因分类差异过度焦虑,而应与主诊医生充分沟通,结合血液检查(如甲状腺功能)甚至基因检测(如BRAF突变)综合决策。

请牢记:绝大多数甲状腺癌(尤其乳头状癌)进展缓慢,预后良好。规范化的随访观察或在明确诊断后的恰当治疗是保障健康的关键。

文/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超声科 李昱

来源: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