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快节奏下,很多人习惯在深夜来一口夜宵——或是点心、或是水果、又或者是方便的碳水小零食包。可你有没有想过,睡前这一小把食物,可能在我们的肠道,悄悄留下影响?

近年来,科学家越来越关注肠道微生物群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它们不只是帮助消化的配角,还可能影响免疫系统、调节代谢,甚至牵动糖尿病、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而我们每天吃下去的食物,正是这些微生物最直接的营养来源。

把开心果当做夜宵来吃会发生什么(图片来源:作者使用AI生成)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们把夜宵换成一小把坚果,比如开心果,会发生什么?会不会改善肠道生态,延缓糖尿病的发生?一项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牵头的临床研究,尝试回答这个看似简单却科学含量极高的问题。而它的发现,也许会改变我们对吃夜宵的看法。

科学家是怎么研究“开心果夜宵”的?

这项研究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营养科学系主导,采用了一种在营养干预研究中较为严谨的设计——随机交叉临床试验(randomized crossover trial)。研究团队共招募了51名患有前驱糖尿病的成年人,他们的空腹血糖在100–125 mg/dL之间,尚未发展为2型糖尿病。

研究分为两个连续的12周阶段,中间设有4周的间隔期,以消除上一个阶段的干扰效应。在每个阶段中,所有参与者会随机接受两种夜宵干预之一。一组吃57克的干烤无盐开心果,作为晚餐后的夜宵;另一组则按照常规营养建议,吃15–30克的1-2份等值碳水化合物作为夜宵,如麦片、吐司、水果等。

两种夜宵实验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使用AI生成)

在两个阶段结束后,每位参与者都经历过这两种干预方式,因而研究结果可以更准确地比较同一个人在不同饮食条件下的变化,极大减少了个体差异的干扰。

研究重点并不在短期内改变血糖水平,而是分析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和组成。为此,研究人员在每个干预阶段前后都采集了受试者的粪便样本,并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其进行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这项技术可以根据细菌的基因序列,分类并比较不同样本中细菌种类及丰度的差异。

此外,为确保干预效果真实可靠,研究对饮食依从性进行了密切跟踪,结果显示大部分参与者完成度很高,吃开心果的阶段完成率约为90%,对照组为93%。

通过这一系列精密的试验设计,研究团队得以系统评估,每天睡前一小把开心果,是否真的能调节肠道菌群,并与传统碳水夜宵形成差异?

吃开心果后,肠道里的细菌发生了什么变化?

试验结束后,研究人员对参与者的粪便样本进行了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他们肠道内微生物的结构和多样性。结果显示,虽然吃开心果没有显著增加微生物的物种丰富度,但在细菌整体组成上,却观察到了清晰而可重复的变化。

具体来说,相较于常规碳水夜宵组,吃开心果的人群在肠道中出现了更多有益细菌,同时减少了几种潜在的问题菌群。

在本项研究中,夜间摄入开心果显著影响了多种肠道菌群的丰度。其中,罗斯氏菌属(Roseburia)属细菌显著增加,作为典型的丁酸盐生产菌,它们产生的丁酸盐是肠道中最重要的短链脂肪酸之一,不仅为结肠细胞提供多达70%的能量,还参与修复肠道屏障、调节免疫系统并抑制炎症反应,研究中该属菌丰度提升近三倍。同时,拉克诺斯氏菌科(Lachnospiraceae)中一些细菌因具有产短链脂肪酸能力,被认为对肠道生态有益。

相较之下,一些潜在不利菌则在干预后显著下降,包括与尿毒素前体的生成相关,可能影响肾脏和心血管健康的产氢布劳氏菌(Blautia hydrogenotrophica)可能损害肠黏膜屏障的粪甾醇生成真杆菌群(Eubacterium coprostanoligenes group)以及会分解膳食中有益的抗氧化类黄酮的类黄酮裂解菌(Flavonifractor)。此外,袋熊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虽然能合成丙酸,但其丰度升高在部分研究中被认为可能与代谢紊乱和炎症状态相关。整体来看,这些菌群的变化可能反映出夜间食用开心果对肠道微生态的有益调节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这些微生态变化具有潜在生理意义,但在本项研究中,并未观察到参与者的血糖水平、胰岛素抵抗、血脂等代谢指标出现显著改善。换句话说,这些细菌变化是先行者,但还不能证明它们带来了明确的健康益处。

不过,科学家认为这并非坏消息,因为这表明,肠道菌群或许对饮食干预更加敏感,也更早做出响应,而代谢水平的变化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现。这就像是把健康的土壤改良好了,未来的收获才更值得期待。

不过,食用开心果时要注意:若发现果仁发黄变褐、有哈喇味或霉斑,请勿食用。这些变质开心果可能滋生黄曲霉菌等有害物质,对健康造成风险。

总结:

虽然每天吃一小把开心果还不足以“逆转糖尿病前期”,但它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通过改变日常饮食中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环节,比如夜宵的选择,我们或许能悄悄优化体内的微生态环境。这种调整未必立刻在血糖上见效,却可能为未来的代谢健康打下基础。研究表明,肠道菌群比我们想象中更敏感、更可塑,而一颗开心果,或许正是我们与它们之间开启对话的一把钥匙。

参考文献:

[1] Riley, Terrence M., et al. "Nighttime pistachio consumption alters stool microbiota diversity and taxa abundance compared to education to consume 1-2 carbohydrate exchanges (15-30 g) over 12 weeks in adults with prediabetes: a secondary analysis from a randomized crossover trial."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Nutrition (2025): 107481.

[2] Glenn, Andrea J., et al. "Nut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outcomes: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and future directions." Nutrients 15.4 (2023): 911.

[3] Hernández-Alonso, Pablo, Mònica Bulló, and Jordi Salas-Salvadó. "Pistachios for health: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is multifaceted nut?." Nutrition today 51.3 (2016): 133-138.

[4] Mandalari, Giuseppina, et al. "Pistachio nuts (Pistacia vera L.): Production, nutrients, bioactives and novel health effects." Plants 11.1 (2021): 18.

作者丨杨超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刘键熙 福建建师范大学副教授

审核丨邵文亚 福建医科大学副教授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