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你有没有想过当千年的农田遇上最前沿的科技,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今天和大家聊聊农学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智慧农业。想象一下,你坐在屋里喝茶,窗外的农田里,智能农机正自主地完成从种到收的各项农活。而当你把种子种下的时刻,就能通过大数据模型预测作物的生长期和未来的产量。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正在变为现实的智慧农业。

那么什么是智慧农业?它融合了农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一门新兴学科,像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卫星遥感、大模型等高科技,正在为农业插上智慧的“翅膀”。它的目标很明确,使农业生产变得更智能、更精准、更高效、更绿色、更安全。例如,运用种植业智慧管理云平台,可以实现长势监测,产量预测、管理决策以及农机的智能调度。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智慧农业学科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卫星、无人机、便携设备,田间传感器组成一个“天罗地网”,像给农田“做CT”一样,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状态、土壤水分养分、田间气象环境、病虫草害等,实现农情的立体化感知。利用监测出的叶面积含量,还有叶片氮含量,把这些数据放到大数据模型里面,可以得到一个产量的预测结果。

具体是怎么实现的呢?实际上我们通过监测收集的海量数据会被送进由作物生长模型和人工智能算法驱动的“智慧大脑”,它可以精准地告诉我们最终的生物量是多少,产量是多少。另外它可以决策出哪一天播种最合适、该施多少肥、该浇多少水、病虫害可能什么时候发生,这些信息会转化成一份份科学的种肥水药管理方案。就像一位农艺专师在为农田“开处方”。接下来这些“决策处方”信息会直接传输给智能农机,这些配备了北斗导航系统的装备,可以自动高效地完成从耕地、播种、施肥、灌溉、喷药、收割等耕种管收全链条的智能化作业,真正实现无人农场的目标。

更令人自豪的是中国的智慧农业在基础研究、集成示范、应用创新等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例如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的智慧农业创新团队,经过了30多年的攻关,开发了国际知名的粮食作物生长模型,研发的智慧农作关键技术,在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产粮大省大面积应用,实实在在地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重要科技力量。团队还不断在前沿领域攻坚克难,比如刘斌教授在博士期间利用作物生长模型精确评估了全球变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并发表在世界顶级期刊《自然-气候变化》上,该研究成果还入选了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这不仅为全球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还提供了来自中国的解决方案。团队先后获得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拥有7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如果你对智慧农业充满兴趣,这里就是为你量身定制的舞台。学习这个专业,你既要掌握基础农学知识,比如作物栽培、植物生理、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等,同时你还会学习农业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农业系统模拟与智能决策、农业遥感、物联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多学科交叉专业课程,这些都是给农业赋能的“智慧工具”。在此基础上,你还会参与到农机智能装备、农业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的学习和研发,学习如何通过技术集成解决实际的农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你的知识和能力都会实现质的飞跃。南京农业大学首创了全国首个智慧农业本硕博贯通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配有国家级平台和实验室,助力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突破。未来你有可能去攻克农业模型算法、智能机器人等“卡脖子”技术;也有可能进入科研院所,成为科技尖兵;还有可能成为新型智慧农场主、技术推广人才、商界创业翘楚等,甚至带着中国的智慧农业成果走向世界。

同学们,无论你是对农学与生命科学充满好奇,还是痴迷于编程与算法,无论你擅长动手实践,还是乐于逻辑思考,无论你关注科技创新,还是心系家国天下,在智慧农业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都有你施展才华的空间。欢迎你加入我们,用你的青春与智慧突破农业“卡脖子”难题,让我们一起为端牢中国饭碗,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出品: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中国农学会 南京农业大学 光明网

审核:马吉锋(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

来源: 大国粮策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