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破裂就像高压水管突然爆口,血流会冲进血管壁或直接外涌,堪称医学界最凶险的心血管急症,几分钟内就可能夺走生命。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黄凌瑾教授团队用国际先进的左心转流技术,成功为一名患者置换胸腹主动脉及双侧髂动脉,再创医学奇迹。

多学科会诊拆“炸弹”

来自广东的李先生,数年前因A型夹层接受过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置换术,但远端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髂动脉仍残留有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如同埋在体内的“定时炸弹”。

近日,李先生感觉“后背像刀割一样疼,呼吸困难”,并出现咯血、胸腔血肿,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其“胸主动脉已部分破裂,病情十分凶险”,建议立即转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黄凌瑾教授团队接诊后,立即协调心脏大血管外科、麻醉科、手术室、心外ICU等多学科会诊。检查显示患者主动脉病变范围非常广泛,从胸主动脉到腹主动脉、双侧髂动脉。“最致命的是患者胸主动脉已破裂,血管外血肿已达10厘米以上,血管破口暂时被血肿压迫,肺内出血量暂时不多。但是血肿随时可能被主动脉压力冲垮,一旦‘决堤’,患者可能大出血猝死!”

专家组认为,患者病情紧急,受累部位广泛,病变涵盖了腹腔所有脏器分支,无法通过主动脉支架进行腔内治疗。“只有通过紧急实施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才能救命。”

▲术前:胸主动脉夹层并破裂出血

▲术前:腹主动脉夹层,真腔细小

▲术前:双侧髂动脉严重受累

左心转流当“安全阀”

经充分论证,黄凌瑾教授团队决定采用左心转流技术。左心转流是国际上领先的心脏中心采用的最主要的技术,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医院掌握。该技术非常依赖成熟的团队,需要外科医生、麻醉医生、体外循环灌注师、护士术中紧密配合。

“湘雅医院每月开展3-4台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团队配合娴熟、经验丰富,所以我们心里有底气。”

据介绍,与传统体外循环不同,左心转流技术通过将左心房高氧合血通过离心泵分流至下半身血流,既最大限度减少了全身性体外循环的并发症,又实现对腹腔脏器、肺脏、心脏、下肢的精准保护。

“这项技术就像给手术装了‘安全阀’,使手术成功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治疗效果更理想”。黄凌瑾教授介绍,通过左心转流系统,将氧合血持续灌注到股动脉,确保手术中所有器官持续获得血液供应,同时对凝血功能及全身所有器官提供最大限度的保护。

10小时“生命保卫战”

为了确保手术成功,正在外地出差的麻醉科王锷主任当即取消会议赶回长沙,及时出现在了手术室。心血管外科罗凡砚主任、黄凌瑾教授、吴东凯教授、陈旭良教授,手术室谢伏娟护士长团队、黄水瑛老师,体外循环张成梁教授团队以及心外ICU林国强教授团队均参与进来。7月27日,一场紧张而艰巨的急诊手术正式拉开帷幕。

术中,手术团队在患者后背至前胸再到下腹部开辟超长切口(长度超40cm),将患者从胸主动脉到腹段、髂动脉的病变血管全部置换,并将所有分支血管重新吻合到人工血管上。手术持续约10小时。左心转流技术在此次手术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定向灌注解决了下半身血流中断难题,将手术风险和操作难度降至最低。

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罗凡砚教授表示,这场手术攻坚战,不仅考验着医生的技术,更检验着团队的协作能力。“手术团队每一个环节的失守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在手术团队的紧密协作下,顺利完成手术,挽救了患者。”

▲术后:胸腹主动脉、髂动脉完美重建

医生提醒:控血压是预防主动脉夹层关键

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良好。

黄凌瑾教授提醒:预防主动脉夹层,控制血压是首要措施。高血压患者应尽力将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马凡综合征等先天血管脆弱人群需从青少年期开始,每年进行主动脉根部超声检查;如主动脉增长速度较快时,需进行主动脉CT检查;血管脆弱人群发生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瘤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支架治疗,以免再次破裂或使病情复杂化。

另外,对于年轻的主动脉疾病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可以提供最好的远期效果。而对于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后的患者,绝大部分存在胸主动脉、腹主动脉残余夹层病变;如果主动脉直径达到5厘米以上,或有下肢缺血、腹腔脏器缺血表现,建议尽早到有手术能力的医院评估手术的必要性。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陈樱曼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陈樱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