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但若结石“跑”进直径仅6-8毫米的胆总管内,就可能引发黄疸、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这时,传统的治疗需切开患者胆总管取石,导致创伤较大、恢复慢、并发症风险高。而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术已成为更安全、更高效的选择,在临床推广应用。

什么是经胆囊管胆道探查?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微创外科中心普外科主治医师程发辉介绍,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医生若怀疑患者胆总管存在结石,可通过胆囊管(连接胆囊与胆总管的天然通道)插入细小的胆道镜或导管,直接探查胆总管并取出结石。这一过程的特点是无需切开胆总管,最大限度保护患者解剖结构,更安全高效。

哪些情况适合选择这种技术?

1.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尤其适用于结石较小(通常<8毫米)、数量较少者。

2.术前检查提示胆总管扩张:影像学(如超声、MRCP)显示胆总管增宽,怀疑存在结石。

3.高危患者:老年或合并基础疾病者,需缩短手术时间、降低风险。

禁忌症:胆囊管过细、解剖变异,或结石过大、嵌顿时可能需转为传统开腹手术。

该种手术如何操作?

1.建立通路:切除胆囊后,从胆囊管残端插入导丝,逐步扩张至可通过胆道镜(直径仅2-3毫米)。

2.直视下取石:胆道镜进入胆总管,锁定结石后使用取石篮或球囊将其拖出。

3.确认通畅:注入造影剂或再次镜检,确保无残余结石,最后缝合或夹闭胆囊管。

整个过程在腹腔镜下完成,仅需增加30-60分钟操作时间。

经胆囊管胆道探查为何备受推崇?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微创外科中心普外科主任肖广发介绍,人体胆总管直径仅约6-8毫米,传统的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需切开患者胆总管,创伤较大;而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在临床上相较传统胆总管切开取石具明显优势。

首先,手术创伤小,避免胆总管切开,降低术后胆漏、胆管狭窄风险;恢复快、并发症少,对比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此手术在一次麻醉中同步解决胆囊和胆管问题,避免ERCP可能诱发胰腺炎的风险。

同时,肖广发指出,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后需注意患者饮食,在术后1周内低脂饮食,减轻胆汁分泌负担;注意复查,术后1个月后复查肝功能、超声,评估胆管恢复情况。另外,要特别注意患者若出现发热、腹痛或黄疸时,应立即就医进一步处理。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 微创外科中心普外科 程发辉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 程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