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临床诊疗中,药品作为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备受关注。然而,药品不良反应犹如隐藏在用药过程中的暗礁,不时浮现,引发了公众的深切关注与广泛热议。近期,左氧氟沙星因可能导致肌腱炎和肌腱断裂的风险而登上热搜,再次将药品不良反应这一话题推向风口浪尖。本文将深入探讨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旨在提高公众对安全用药的认识。
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s)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住院病人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比率在10%至20%之间,而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有5%因严重反应而死亡。简而言之,就是药物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可能带来的不期而遇的副作用。
为何会发生?
药物进入人体后,会与体内的各种酶、受体等相互作用。由于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遗传背景、肝肾功能等),即便是同一种药物,于不同的人体之中,也可能催生出迥异的反应。此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不当使用或过量服用也是导致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
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有哪些?
皮肤药物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或荨麻疹,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导致严重的过敏性休克。例如,2024年湖北某患者服用降压药后出现严重皮疹,国家药监局数据库显示,2023年该药相关过敏报告达1200例,实际发生率为0.3%。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3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的报告数量为241.9万份,其中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占34.5%,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占15.6%。
消化系统问题: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
神经系统影响:头晕、嗜睡、失眠,甚至精神异常。
肝肾功能损害:长期且不当的用药习惯,无疑会成为肝肾功能受损乃至功能衰退的潜在诱因。
血液系统异常:白细胞减少、贫血等。
如何预防和应对?
1. 遵医嘱用药:严格按照医生开具的剂量和频率服用药物,不自行增减。
2. 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药物的成分、适应症、禁忌证及可能的不良反应。
3. 主动告知:就医时,务必向医生全面告知个人的过敏史、疾病史以及当前正在使用的所有药品,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和保健品等。
4. 监测反应:服药后注意观察身体变化,一旦出现不适,立即停药并就医。
5. 审慎使用抗生素:对于抗生素的滥用行为,我们务必坚决抵制,以此降低耐药性的产生风险,并有效减少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特殊人群****怎样安全用药?
诸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特殊群体,因生理机能及代谢能力存在差异,对药品的反应往往更为敏感。因此,在使用药品时,应特别关注这些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问题。例如,老年群体在使用左氧氟沙星时,需依据肝肾功能的变化精细调整用药剂量;儿童则应当严格避免使用那些对骨骼发育有潜在危害的药品,例如喹诺酮类及四环素类药物。
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与预防**?**
根据2024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接收报告259.7万份,其中新和严重报告90.9万份,占报告总数的35%。这一数据突显了监测工作在提升药品质量和指导合理用药方面的重要性。各级医疗机构及监管部门应完善监测网络建设,优化制度,强化培训。公众应积极参与报告不良反应。合理用药是确保安全的关键所在,患者务必严格遵照医嘱行事,切勿擅自更改用药方案。药品不良反应是公共卫生挑战,政府、机构、企业和公众需协同提升安全认知。监测数据显示,2020—2021年新冠疫苗接种2.65亿剂次,不良反应31,434例(发生率11.86/10万剂次);2024年一般反应26,078例(82.96%,发生率9.84/10万),异常反应5,356例(17.04%,发生率2.02/10万),严重病例188例(发生率0.07/10万)。文献报道住院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0%~20%。通过强化监管、普及合理用药知识和完善监测体系,可降低发生率,保障用药安全。
在追求健康生活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关注药品的疗效,更要警惕那些可能隐藏在背后的“隐形风险”……
来源: 科学药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