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这一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光电效应、布朗运动、狭义相对论等划时代的论文,被称为物理学的奇迹年。但就在同一年,还有一位化学家也悄然提出了一条看似不起眼、却深远影响现代物理的热力学规律——这就是瓦尔特·能斯特(Walther Nernst)提出的“热定理”,后来被称为第三热力学定律。
瓦尔特·能斯特(图片来源:Wikipedia)
简单来说,能斯特认为,当一个系统的温度趋近于绝对零度时,它的熵,也就是衡量无序程度的物理量也趋于不变。2025年,西班牙物理学家 José María Martín-Olalla 提出一种全新的论证方法,从第二定律出发,严谨地推导出能斯特定理其实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第二定律的自然延伸。
百年争议,能斯特vs爱因斯坦
在20世纪初,科学界正在进入一个被称为“低温物理”的新前沿领域。如何理解物质在接近绝对零度(−273.15°C)时的行为,成了各路科学家关注的焦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德国物理化学家瓦尔特·能斯特提出的一条经验定律。
1905年,能斯特根据他对化学平衡的研究观察到,在接近绝对零度时,系统的熵在不同状态之间的差异会趋近于零。换句话说,就是一切变化都停止了,系统几乎处于完全静止的有序状态。这就是后来的“能斯特热定理”,它为后来量子统计力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并帮助他赢得了192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但能斯特并不满足于实验观察,他想把这条定理升格为一条热力学基本定律,也就是现在常说的第三定律。为此,他提出了一个看似有力的逻辑论证:
假如可以建造一台“完美热机”(热机是一个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或有用功的物理系统),利用绝对零度作为冷源,就能把热量全部转化为有用功,而不会增加系统的熵。这显然违背了第二定律熵总是增加的基本原则。因此,能斯特推论,绝对零度不可能被达到,否则我们就能造出永动机。
热机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使用AI生成)
然而,这一思路很快遭到了一位巨擘的反对,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指出,这样的热机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制造。即使温度无限趋近于绝对零度,总会存在不可避免的能量损耗与不可逆过程,导致无法构成理想的等温循环。因此,这台“假想热机”并不能作为证明手段。基于此,他认为能斯特定理虽然有其经验价值,但它不能从第二定律中推导出来,必须被视为一条额外的定律。
这个观点成为主流,并写进了几乎所有教科书,热力学三大定律:第一定律:能量守恒;第二定律:熵总是增加;第三定律:当温度趋近于绝对零度时,系统熵趋于定值(通常设为零)。
爱因斯坦的质疑在当时堪称致命,因为它直指能斯特证明的逻辑漏洞,一个不可实现的装置,怎能用于推导一个真实世界的定律?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场争论停在了逻辑可疑而非理论可证上。此后100多年,没有人能在纯热力学的框架下,找出一个不依赖物理直觉、又严密自洽的推导过程,让第三定律归于第二定律体系内。
一台“虚拟热机”,让定律重新归位
能斯特试图用一个“理想热机”来证明自己的定理,但被爱因斯坦驳回,说这台热机根本造不出来。那这场争论真的就此终结了吗?
2025年,物理学家José María Martín-Olalla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也许我们不必真的“造出”这台热机,只要在逻辑上假设它存在,就足够了。
2025发表在《欧洲物理杂志Plus》杂志上证明能斯特定理的文章(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想象一下,你在数学课上被要求证明一个几何定理,老师说你不能动手画图,只能用逻辑推导。Martín-Olalla也是这样,他不去管现实世界能不能造出那台热机,而是退一步说,如果我们承认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成立的,那它本身就要求那台热机必须在概念上存在,哪怕它根本不会工作。
这台假想中的热机其实就是“卡诺热机”,这是热力学里一个非常著名的模型,它是那种理想中能效最高的热机,运行时不会产生任何浪费。在标准理论中,卡诺热机要在两个温度之间运作,比如一个热源是100°C,一个冷源是0°C。
但 Martín-Olalla 问了一个极限情况:如果这个“冷源”的温度是绝对零度,会发生什么?
按照热力学中对卡诺热机的定义,如果冷源的温度是零,那热机就不能把热量送进去。没有热进出,意味着这台热机也就不会产生任何功。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关键的推论,在绝对零度时,所有热量的交换都“冻结”了,熵也不再改变。
这,正是能斯特定理想要表达的核心——当温度趋近绝对零度,系统的熵变也趋近于零。
换句话说,这台虚拟热机虽然不会真的运转,但它的“沉默”本身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为了让第二定律不被打破,它必须什么都不做,而这正是我们从能斯特经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更重要的是,这种推理没有假设特定的物质种类,也没有借助复杂的统计力学模型,仅仅使用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本身的逻辑结构。
Martín-Olalla 也指出,这个思路还能带来两个直接的推论,一个是当温度无限接近绝对零度时,系统的熵值变得唯一、不再随其它参数(如体积或压力)改变。另一个是绝对零度不可达:因为你无法通过任何过程让熵进一步降低,也就无法让温度再往下走一步。
而这两点,恰恰正是过去热力学第三定律中最核心的内容。
总结
能斯特在1905年提出的定理,起初只是源于实验室对低温物质的观察,爱因斯坦对其逻辑推导的质疑,代表了科学家对理论严谨性的坚持。而 Martín-Olalla 在2025年给出的证明,最终把这段绕了一个世纪的理论之路,带回了最初的起点——热力学第二定律本身。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好的物理定律,不一定要多一条,而应当让已有的定律更加完善与自洽。有趣的是,这项成果没有使用新的实验设备,没有引入前沿的量子场论或引力理论,而是通过对逻辑与定义的回炉重塑,把一个百年疑问化为理论必然。这种研究方式本身,正是理论物理最迷人之处——它不靠更快的加速器,而靠更深的洞察力。
参考文献:
[1] Martín-Olalla, Jos-María. "Proof of the Nernst theorem." 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Plus 140.6 (2025): 1-4.
[2] Kondepudi, Dilip K. Introduction to modern thermodynamics. Vol. 666. Chichester: Wiley, 2008.
[3]Saggion, Antonio, Rossella Faraldo, and Matteo Pierno. Thermodynamics: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Springer Nature, 2019.
作者丨Denovo科普团队(杨超 博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会会员)
审核丨孙克衍 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