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 1 点的 ICU,输液泵滴答声与监护仪警报声交织。周先生床边像个微型 “液体控制中心”,4 袋不同颜色的输液袋挂在架上(如图),管路接入患者血管。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夜班护士正调整输液泵参数——患者每8小时要输一次消炎药,且因血压偏低,需另开通路加快补液。
旁边 6 台微量泵同时运转,2 台以 3ml/h 的速度推注镇痛镇静药,营养液以 60ml/h 的速度滴注。这位因外伤合并呼吸衰竭、靠机械通气维持生命的中年男性,正靠这些 “流动的生命线” 维系生命。
为什么ICU患者总有 “输不完” 的液体? 重症医学科万荣文主任为您解答。
为何 ICU 的输液总也“输不完”?
重症患者的输液量往往源于身体发出的多重 “求救信号”。当休克或脏器低灌注时,身体就像干旱的土地急需灌溉,大量补液是为了快速恢复循环容量,给濒危器官 “续命”;炎症反应或发热时,基础代谢率可能飙升 50% 以上,这时需要更多液体;而血管活性药、抗生素等特殊药物的持续输注,也让液体量不断叠加。
同时,不仅呕吐腹泻、引流管引流等显性丢失显而易见,而且 “隐形的丢失”也在加速,机械通气时呼吸道的水分蒸发、炎症导致的液体渗入组织间隙等如同看不见的漏洞。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 ICU “输不完” 的输液需求,每一袋液体都是对生命的紧急驰援。
为什么 ICU 的输液速度常常慢得“超乎想象”?
ICU 的输液速度常常慢得 “超乎想象”,这背后是与死神的精密博弈。重症患者病情如同脆弱的天平,每毫升液体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心功能衰竭者若输液过快,多余的液体可能涌入肺部引发肺水肿;而输液不足则血压下降、加重器官缺血而衰竭。
这种精准的滴定在药物输注中尤为关键。当血压下降时,升压药去甲肾上腺素的剂量需要精确到 0.1μg/kg・min,即使微小变化都可能引发血压 “过山车”;抗生素的输注时间若缩短一半,血药浓度可能对肝肾功能造成额外打击。
即便是营养支持,也需像 “慢火煲汤” 般控制速度 —— 过快输入的脂肪乳可能引发高脂血症,氨基酸则可能加重肾脏负担。
守护生命的 “液体调控系统”
ICU 里的每台设备都是输液安全的 “守护神”。输液泵和微量泵能将流速控制在 0.1ml/h 的精度,即便患者翻身导致管路微堵,设备也会在 3 秒内发出警报;中心静脉导管则像直达心脏的 “高速通道”,让高浓度药物避开外周血管的 “脆弱防线”,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发挥作用。
实时监测系统则像是 “液体指挥中心”。监护仪上的中心静脉压数值能反映血管内的 “液体负荷”—— 当数值从 5cmH2O 骤升至 15cmH2O,可能意味着心脏已不堪重负;每小时记录的尿量则像 “液体晴雨表”,若从30ml/h降至10ml/h,提示身体可能正处于脱水状态。这些数据与血气分析、脏器功能、电解质监测相结合,构成了动态调整输液方案的 “决策依据”。
专家提醒
重症医学科万荣文主任医师提醒,ICU 的输液不是简单 “挂水”,而是 “毫升级精度” 的生命保卫战。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血压波动、化验结果,实时调整液体种类、速度和剂量。那些滴答声里藏着对生命的敬畏,每一滴输注都是医学严谨与人文关怀的见证,也需要家属理解、耐心陪伴,一起等患者闯过难关。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邓冰晖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