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作为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据《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3年版)》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年新发病例已超50万,死亡病例约20万,且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1]。这一现状的核心原因在于,直肠癌在早期阶段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当患者出现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典型表现时,病情往往已进展到中晚期,治疗难度大幅增加,预后也显著变差。
研究表明,早期发现并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超过90%,部分患者甚至能达到临床治愈;而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则不足10%[1]。这种巨大的预后差异,凸显了早期筛查的重要性。在众多结直肠癌筛查手段中,粪便隐血检测因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无创等优势,成为国际公认的早期筛查“第一道防线”。
一、粪便隐血检测:捕捉肠癌的“早期信号”
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从肠道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逐渐演变而来,这一过程可能持续510年。在癌变早期,肿瘤组织或癌前病变(如息肉)的黏膜会因缺血、坏死等原因出现微量出血,这些血液混入粪便中,因量极少而无法被肉眼察觉,这种“隐形出血”被称为“粪便隐血”[2]。
粪便隐血检测的核心价值,就在于通过技术手段捕捉这种“隐形出血”。《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23)》明确指出,结直肠癌的微量出血是其重要的早期生物学特征,而粪便隐血检测能在患者无任何症状时就发现异常,为临床干预争取35年的宝贵时间[2]。这意味着,一次简单的粪便隐血检测,可能成为阻断癌症进展的关键节点。
二、粪便隐血检测的两种主要方式:原理与特点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粪便隐血检测方法分为化学法和免疫法,两种方法原理不同,适用场景也各有侧重。
(一)化学法:基于酶促反应的传统检测
化学法的检测原理源于血红蛋白中“亚铁血红素”的特殊活性——它具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功能,能催化过氧化氢作为电子受体,使色原(如邻联甲苯胺、愈创木脂等)发生氧化反应并显色(例如邻联甲苯胺氧化后显蓝色)[3]。检测人员通过观察显色的有无及深浅,判断粪便中是否存在隐血。
但化学法的局限性较为明显:
易受干扰:粪便中若存在其他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物质(如动物血液、铁剂、铋剂等氧化剂),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而维生素C等还原剂会抑制氧化反应,可能导致“假阴性”[3]。
饮食影响大:检测前若食用大量动物血、肝脏、瘦肉或深绿色蔬菜(富含叶绿素,可能干扰显色),会显著影响结果准确性[3]。
对上消化道出血更敏感:上消化道(如胃、十二指肠)出血时,血红蛋白经过消化液作用后,亚铁血红素仍能保留部分活性,因此化学法对这类出血的检出率较高[5]。
(二)免疫法: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精准检测
免疫法则是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原理设计的。它采用抗人血红蛋白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仅与人类血红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从而精准识别粪便中的隐血[4]。
免疫法的优势在于:
特异性强:仅针对人血红蛋白,不受动物血液、食物或药物(如铁剂、维生素C)的干扰,假阳性和假阴性率显著低于化学法[4]。
对下消化道出血更灵敏:下消化道(如结肠、直肠)出血时,血红蛋白未经过消化液破坏,能完整保留抗原性,因此免疫法对这类出血的检出灵敏度更高[5]。
不过,免疫法也有其局限性:若上消化道出血量大、血红蛋白被消化分解为小分子肽段,可能无法与抗体结合,导致漏检[5]。
(三)联合检测:互补优势,提升准确性
由于两种方法各有“盲区”,《消化道出血实验室诊断专家共识》建议,为提高检出率,可联合使用化学法和免疫法进行综合检测[5]。例如:
怀疑上消化道出血时,以化学法为主,免疫法为辅;
怀疑下消化道出血时,以免疫法为主,化学法为辅;
对于高风险人群筛查,联合检测可最大限度减少漏检,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可靠的依据[5]。
三、哪些人需要做粪便隐血检测?高发人群应重点关注
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与年龄、遗传、病史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明确指出,以下人群属于高发人群,应定期进行粪便隐血检测:
(一)45岁及以上人群:年龄是首要风险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肠道黏膜逐渐老化,息肉发生率升高,癌变风险也随之增加。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45岁后结直肠癌发病率开始显著上升,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是45岁以下人群的58倍[6]。因此,45岁被国际公认为结直肠癌筛查的起始年龄,建议此类人群每年进行一次粪便隐血检测[6]。
(二)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遗传风险不可忽视
结直肠癌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中国家族遗传性结直肠癌临床诊治专家共识(2021年版)》指出,若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中有一人患结直肠癌,其本人患癌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3倍;若有两位及以上直系亲属患病,风险可升高至56倍[7]。这类人群建议从40岁开始,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粪便隐血检测,同时结合肠镜检查[7]。
(三)有肠道息肉病史的人群:癌前病变需警惕
肠道息肉是结直肠癌的重要癌前病变,其中腺瘤性息肉的恶变风险最高。《中国结直肠息肉管理专家共识(2022)》数据显示,直径≥10mm的腺瘤性息肉,10年内恶变率可达15%20%[8]。因此,有肠道息肉病史(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的人群,即使息肉已切除,也需每年进行粪便隐血检测,以防复发或恶变[8]。
(四)患有炎症性肠病的人群:慢性炎症可诱发癌变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患者,由于肠道长期受炎症刺激,黏膜反复损伤修复,癌变风险显著增加。《中国炎症性肠病相关性结直肠癌筛查监测共识意见(2021)》指出,病程超过810年的炎症性肠病患者,结直肠癌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25倍[9]。这类人群除了定期肠镜检查,也需每半年进行一次粪便隐血检测,及时发现出血信号[9]。
四、粪便隐血检测的注意事项:确保结果准确的关键
粪便隐血检测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筛查效果,因此检测前后的细节把控至关重要。结合《粪便隐血试验前患者准备专家共识》《粪便标本采集与处理专家共识》等指南,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检测前饮食控制:不同方法,要求不同
化学法检测:检测前3天需严格控制饮食,避免食用动物血(如鸭血、猪血)、动物肝脏、瘦肉(富含血红蛋白)、大量绿叶蔬菜(如菠菜、苋菜,含叶绿素和铁元素)等,以防这些食物中的成分干扰氧化显色反应[10]。同时,应避免服用含色素的中药(如大黄、丹参),以免影响结果判读[3]。
免疫法检测:由于其仅识别人血红蛋白,饮食对结果影响较小,无需严格忌口,但仍建议保持正常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影响标本稳定性)[10]。
(二)药物影响:提前告知,遵医嘱调整
某些药物可能干扰检测结果,检测前需主动告知医生用药史:
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氯吡格雷等,可能增加肠道出血风险,导致假阳性[11]。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建议检测前暂停服用37天(具体时长需遵医嘱)。
铁剂、铋剂:铁剂(如硫酸亚铁)中的铁元素可能被化学法误判为血红蛋白,导致假阳性;铋剂(如胶体果胶铋)可能使粪便变黑,干扰显色观察[11]。
维生素C:大剂量维生素C(超过1000mg/天)具有还原性,可能抑制化学法的氧化反应,导致假阴性[10]。建议检测前3天暂停服用高剂量维生素C补充剂。
(三)标本采集:规范操作,避免污染
采集容器:使用医院或检测机构提供的专用干燥、清洁容器,避免使用含消毒剂或洗涤剂的容器(可能破坏血红蛋白)[12]。
采集部位:粪便不同部位的隐血分布可能不均,建议从粪便的前端、中段、后端分别取少量(约黄豆大小),混合后装入容器,以提高检出率[12]。
避免污染:采集时需注意避免混入尿液、经血、污水等杂物,女性应避开月经期检测[12]。
及时送检:标本采集后应在2小时内送检;若无法及时送检,需冷藏(28℃)保存,但冷藏时间不宜超过24小时,以免血红蛋白降解影响结果[12]。
(四)检测频率:根据风险等级,定期筛查
普通人群(45岁及以上,无高危因素):每年1次[13]。
高危人群(有家族史、息肉病史、炎症性肠病等):每半年至1年1次,具体频率需遵医嘱[13]。
检测结果异常者:需在医生指导下短期内(通常13个月)复查,或直接进行肠镜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14]。
五、检测结果异常怎么办?科学应对,避免恐慌
若粪便隐血检测结果为阳性,并不意味着一定患有结直肠癌,无需过度恐慌。因为肠道息肉、痔疮、胃溃疡、肠炎等良性疾病也可能导致隐血阳性[5]。但阳性结果提示肠道可能存在异常出血,需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
首选肠镜检查:肠镜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发现息肉、肿瘤、炎症等病变,并能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14]。
其他检查:若无法耐受肠镜,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胶囊内镜、钡剂灌肠等检查,但准确性略低于肠镜[14]。
若检测结果为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结直肠癌风险——部分肿瘤可能间断出血,单次检测可能漏检。因此,需按建议定期复查,不可因一次阴性就停止筛查[2]。
结语
粪便隐血检测虽简单,却是守护肠道健康的“隐形卫士”。它能在结直肠癌萌芽阶段发出警报,为早期干预创造机会。然而,我国公众对粪便隐血检测的认知率和参与率仍较低,许多人因“觉得麻烦”“没有症状”而忽视筛查,最终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在此呼吁:45岁及以上人群、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主动参与粪便隐血检测,将其纳入年度体检项目;基层医疗机构也应加强科普,让更多人了解这项检测的重要性。记住,早期发现结直肠癌,不仅能挽救生命,更能提高生活质量——这小小的检测,承载着大大的健康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3年版). 中国肿瘤临床, 2023, 50(1): 130.
[2]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23).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23, 40(1): 18.
[3]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 中国肿瘤临床,2021, 48(1): 128.
[4]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 粪便隐血试验专家共识.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6, 39(5): 344346.
[5] 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消化系统疾病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 消化道出血实验室诊断专家共识.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1, 42(5): 513518.
[6] 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 中华肿瘤杂志, 2022,44(1): 128.
[7] 中国抗癌协会家族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会. 中国家族遗传性结直肠癌临床诊治专家共识(2021年版). 中国癌症杂志, 2021, 31(10): 918934.
[8]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中国结直肠息肉管理专家共识(2022). 中华消化杂志, 2022, 42(8): 505520.
[9]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 中国炎症性肠病相关性结直肠癌筛查监测共识意见(2021).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 2021, 5(2): 8997.
[10]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 粪便隐血试验前患者准备专家共识.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0, 43(4): 343347.
[1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检验中心. 粪便隐血试验标准化操作程序(WS/T 6552022).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22.
[12] 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消化系统疾病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 粪便标本采集与处理专家共识(2020年版).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0, 43(11): 10891094.
[1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结直肠癌筛查工作方案(2021).
[14]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23[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来源: 检验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