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热天的出门
很多人撑伞、穿防晒衣、戴口罩
齐上阵
但却从不戴太阳镜
结果玩了一天
回到家,眼睛突然又红又痛
还伴随着流泪、肿胀、畏光
有异物感和视线模糊等症状
那么这很可能是眼睛被晒伤了
2018年,美国女演员贝茜·菲利普斯(Busy Philipps)在完成了一天的杂志拍摄工作后,吃完晚饭后眼睛突然就看不清东西了。
“我睁不开眼睛,感觉就像有玻璃碎片。”
本来她打算晚上先早点睡,明天一早就去看医生,但眼睛实在是太难受了。当她躺下并试着闭上眼睛休息,仍会觉得眼睛里好像有玻璃碎片,半夜实在是受不了,赶紧去医院看急诊。
经过检查,她确诊了电光性眼炎。
**是什么让眼睛被晒伤?**每到夏天,阳光中的紫外线,又称UV射线,强度会达到全年最高。这波“阳光特惠”不仅能让皮肤“黑化”,还会给眼睛来个“免费SPA”。若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眼睛很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紫外线依照波长共有三种类型:长波紫外线(UVA,波长为320-400nm)、中波紫外线(UVB,波长为280-320nm)和短波紫外线(UVC,波长为200-280nm)。
图源:上海发布
到达地表的紫外线,约95%为UVA,5%为UVB,UVC几乎被臭氧层完全吸收。
紫外线会导致哪些眼部疾病?
图源:上海发布
●即时暴击
电光性眼炎
又称紫外线角膜炎,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因为暴露于紫外线导致角膜和结膜发生炎症的眼病。本质上,这是眼球表面晒伤了。暴露在紫外线下的时间越长,症状可能越严重。
这种眼病大多是急性的,即在短时间内暴露于较高水平的紫外线后出现不适。症状除了文章开头提及的那些,患者还可能会感到头疼,眼睑抽动,罕见情况下还会暂时变盲。好在电光性眼炎的症状通常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自行消退。
另外,滑雪者因为冰雪反射的紫外线会得“雪盲症”,也是电光性眼炎。
翼状胬肉
这是一种眼结膜**受紫外线刺激后的异常增生,**就像眼睛上长了一块像翅膀一样的肉状物,当它长到黑眼珠中央,人就看不见了。紫外线越强,翼状胬肉的发病率越高。
●慢性伤害
白内障
人眼遭受UVA和UVB长期照射,可**发生晶状体蛋白变性、混浊,形成白内障。**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长期户外工作者的白内障发病率比室内工作人群高20%-30%。特别是后囊下型白内障发生与紫外线暴露关系密切。
老年性黄斑变性
UVA可穿透人眼晶状体到达视网膜,**诱发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氧化损伤,****促进玻璃膜疣形成,**增加患上老年性黄斑变性疾病风险。
如何有效保护眼睛?要想阻止“暂时的不适”变成“严重的、永久性的视力丧失”,我们平时应该注意保护眼睛,在一天紫外线比较强的时段(例如上午10点至下午3点)尽可能地减少户外活动,外出时,保护眼睛最简单的方法是戴帽子和具有紫外线防护功能的太阳镜。
太阳镜的颜色深浅≠紫外线阻挡能力,镜片是否添加了足量UV吸收剂才会影响UV透过率。深色镜片会降低可见光亮度,导致瞳孔自然放大,还会让更多紫外线进入眼球。我们选用太阳镜的核心在于“认证+合适材质”。
选用太阳镜“小贴士 ”
1、必看认证标识
镜片内侧必须标注“UV400”或“100% UV Protection”,代表可阻挡400nm以下全波段紫外线。
警惕“防紫外线”“偏光”等模糊表述,部分劣质产品仅阻挡UVB,不防UVA。
2、材质与性能平衡
●玻璃镜片:重量重、耐磨、易碎、高折射率;
●树脂镜片:重量轻、不耐磨、抗冲击、中高折射率,建议选择加硬涂层以防刮花;
●聚碳酸酯镜片:重量最轻、不耐磨、抗冲击性最强、透光率略低、中高折射率,适合运动时使用。
3、使用“三不要”
●不要用酒精擦拭镜片,可能溶解UV吸收剂涂层,建议使用中性清洁剂+微纤维布进行清洁。
●不要将太阳镜放在车内前挡风玻璃处,高温(>60℃)会加速镜片材质老化,导致UV防护效能下降。
●不要继续使用刮花的镜片,实验显示:直径1mm的刮痕会导致该区域UV透过率增加20%。
来源: 福建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