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遗传育种专业2024级博士研究生吴硕:

学弟学妹们好,我是你们的“大豆学长”吴硕。从小便与大豆有着非常紧密的缘分。外公外婆在豆田里面种豆子,我就在田埂玩豆荚,那时感觉大地就是一个充满着“魔法”的世界。没想到20年后,我真的在破解这个“绿色魔法”。在大二的时候,听了大豆院士盖钧镒院士的讲座,他像一位“科技智者”,展示用“基因密码本”培育“超级大豆”。杨守萍教授的讲座更让我锁定南农为梦想坐标。现在我的梦想成真,我穿梭在南农的“科技森林”里,卫岗梧桐道是“天然氧吧”,滨江实验室藏着千万种种豆“黑科技”。这里的团队氛围让我非常感动,杨教授智慧耐心,手把手地教我操控仪器,他如同一个“战略指挥官”一样,带领我玩转“分子剪刀”,破解“基因密码”。而且组员还是“宝藏伙伴”,实验本里记满了师兄师姐的秘籍,甚至他们在吃饭时都在讨论破解大豆高产抗病“密码”。记住,种豆也能很酷,我们的征途是培育能够在太空站、月球甚至火星生长的中国大豆。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2024级博士研究生崔轩:

学弟学妹们好,我与大豆的缘分是在三年前的河北农村,我亲眼看到旱灾下的豆田里,农民正捧着干瘪豆荚说,今年白忙了。这件事对我的刺激很大,我也特别想改变这种现状。后来得知,南农大豆团队有盖院士钻研60年的“大豆种质密码本”,有可以看到大豆DNA的“科技天眼”,还有非常多的“硬核装备”。于是,我选择了报考这个团队的研究生。非常幸运,我被录取了。现在,从观察虫咬 的叶片到精准剪接基因链,我们每天都在编写让大豆逆天改变的“生命代码”,要让国产大豆突破重围。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陆洋:

学弟学妹好,跟你们说说我们这儿的真实日常。这里的大豆研究团队是国家重点团队,导师里既有拿过国家科技奖的大牛,也有从康奈尔回来的海归博士,光我们实验室就有3台价值百万的基因测序仪,做实验根本不愁设备。但我们最宝贵的还是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的种质库,里面存放着3万多份大豆种质,有些甚至还是上世纪50年代收集到的老种子。去年我跟着师兄做实验,就从这些老种子里挖掘到了抗病基因,现在已经应用到新品种里了。在我们组学习有传承感,研一的时候就可以进组实操。我刚来时连移液枪都不会用,是师兄师姐手把手教会我。周三的组会也特别棒,有许多个研讨小组一起讨论数据。博后学长带我们分析最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在我们课题组的实践机会也很多,去年我们团队在白马基地种植了2000株实验大豆,我们全程参与播种到测产整个过程,科研体验感很棒。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藕冉:

大家好,是不是还以为农学生的生活只有土?但我们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可是过着“海陆空”三栖生活。清晨跟着盖钧镒院士在豆田里用无人机给大豆“拍CT”,晚上踩着沙滩收集数据,海风里裹着键盘敲击声。我们联合开发的表型组分析系统,能让美丽豆子的生长故事变成3D动画。南海的海上日出格外诱人,那也是大豆悄悄开花的时刻。盖钧镒院士总说南繁是“育种加速器”,在这里种一季,能顶北方种三季。要说最硬核的,还得是我们课题组的神秘科技。早餐的豆浆、中秋月饼的豆沙馅、校庆用的大豆冰淇淋,这些原材料都来自于我们课题组的核心科技。在这里,实验数据会转换成食堂的新品,田间的汗水能兑换到大海的浪漫。要不要加入这场左手“育种芯片”,右手“美食地图”的奇幻旅程?我们在三亚的浪花与豆花之间等你,加油!


出品: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中国农学会 南京农业大学 光明网

审核:孙磊(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办公室主任)

来源: 大国粮策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