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游客在日本过马路时惊讶地发现红绿灯的“绿灯”居然是蓝色,疑惑自己是否看错了颜色。眼前的灯光,明明更像是一种偏蓝的冰蓝色。其实你没有看错,也不是灯出了故障。在日本,“绿灯”本来就可能是偏蓝的。
在日本的红绿灯的绿灯会偏蓝(图片来源:作者使用AI生成)
这并非设计师的艺术个性作祟,也不是日本制造工艺的特殊限制,而是隐藏在语言和文化深处的一段故事。它牵涉到日本对颜色的传统称呼方式,也与我们为何将“红黄绿”作为交通信号标准息息相关。
日本的“蓝灯”是一种语言与文化的产物
在绝大多数国家,红灯代表“停”、绿灯代表“行”,几乎无需解释。但在日本,不少游客第一次站在街头时,都会惊讶地发现:眼前那代表通行的信号灯,不是我们印象中的绿色,而是偏蓝的绿色,甚至看上去像冰蓝色。这种错觉并不偶然,而是深深扎根于日本的语言系统与文化习惯之中。
在古代日语中,表示颜色的词汇体系并不精细。过去,“青”(日语发音为 ao)这个词,既可以指蓝色,也可以泛指绿色、青色、甚至青灰色。比如日本传统中形容青苹果为“青りんご”(aoringo),描绘郁郁葱葱的山林时说的是“青山”(aoyama),甚至交通信号灯中,也会称“绿灯”为“青信号”(aoshingō)。直到近现代,“绿”才被单独赋予了一个词语“緑”(midori),但“青”作为统称绿色与蓝色的习惯,仍根植在日常语言之中。
虽然现代日语已经有了绿这一独立概念,但在口语和公共认知中,绿灯被称作“青灯”仍是常态。于是,当日本政府在1973年制定信号灯色彩标准时,便做出了一个十分文化自洽的决定,他们将代表通行的绿色信号,选定为最接近蓝色的绿色。这种决策,既符合工程上对通行颜色的需求,又尊重了公众对青的传统表达。
尤其是在部分保留较早设备的地区,通行灯所用的色彩甚至进一步偏向蓝色,呈现出一种在外国游客眼中相当陌生的蓝灯。但对日本本地人来说,这并不违和,因为他们从小就习惯了将这种颜色称为青,并理所当然地把它视作通行的信号。
交通灯的红黄绿为什么不用其他颜色
如果说日本绿灯偏蓝是文化语言的产物,那我们再回头看看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交通信号灯,都是红、黄、绿三色?而不是红白蓝,或橙紫青?
红绿灯的配色,最早源自19世纪铁路信号系统。在当时一段时间里,为了避免列车相撞,铁路公司设计了视觉信号灯系统。红色就已被用来表示“危险”,白色代表“通行”,绿色表示“注意”。但由于白灯在夜间极易与星光或其他光源混淆,频繁导致事故,后来才被黄色取代。最终,铁路系统确立了红-黄-绿三色信号,随着汽车出现,这一体系被沿用并优化为城市交通系统的标配。
到了1968年,联合国起草《维也纳道路交通标志与信号公约》,正式统一了红黄绿三色的信号标准,并为全球100多个国家所采纳。我们每天在交通灯下做出的反应,其实离不开一个基本事实,不同颜色的光有不同的波长——而波长,决定了光的穿透力和可见性。
维也纳道路交通标志与信号公约(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红色的波长最长,约620–750纳米,在空气中传播时最不容易被散射,因此穿透力最强,即使在大雾、雨雪或远距离的环境下,也最容易被人眼捕捉。因此,“红灯停”成为了最直观的警示色。绿色的波长居中,约495–570纳米,恰好处于人眼感光最灵敏的区域。在白天强光、夜晚暗光等多种条件下都显得清晰且不刺眼,是一个既醒目又稳定的通行信号。黄色的波长介于红绿之间,约570–590纳米,视觉上明亮紧张,极容易引起注意,正好用于提示即将变红或请准备停下。
红灯穿透力最强(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从物理学上讲,这三种颜色构成了人眼在自然光条件下最容易分辨、反应速度最快的一组组合。正是因为这种高效识别性,才成为交通工程中的信号灯颜色。
人类眼睛的视网膜上分布着三类感光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敏感,但对红和绿的感知能力明显高于蓝。这意味着红和绿不易混淆,适合作为互相对立的信号;蓝色不但视觉对比度低,在夜间还更容易被背景光淹没,因此不适合用作交通信号的主色调。
这也是为何“红蓝灯”在现代社会常被用于紧急车辆,如警车、救护车等,因为蓝色在其他信号中使用较少,一旦出现便具有极强的非常规提醒功能。而在日常通行管理中,红绿黄仍然是识别效率最高、错误率最低的组合。
那为什么不用其他颜色?蓝色与紫色的波长短,易散射、穿透力弱,不适合远距离识别;白色容易被路灯或车灯干扰,缺乏辨识度;橙色与红色接近,容易造成视觉混淆;四色以上系统会复杂性增加,驾驶员理解与反应时间延长,违背“少即是多”的设计原则。
总结
我们习以为常的红绿灯,其实不仅仅是城市交通的基本配置,它更是一种视觉语言的结晶。对日本人而言,那偏蓝的绿灯,不仅是一种文化惯性,也是一种语言逻辑的延续。而对全世界驾驶者而言,红黄绿三色的交通信号,是人类在工程实践、光学原理与视觉认知之间,长期博弈后达成的最优共识。
参考文献:
[1] https://www.iflscience.com/why-does-japan-have-blue-traffic-lights-its-all-to-do-with-language-79611
[2] https://treaties.un.org/Pages/ViewDetailsIII.aspx?src=TREATY&mtdsg_no=XI-B-20&chapter=11
[3] https://japantravelplanning.com/japan-traffic-lights/
[4] https://www.rd.com/article/traffic-lights/
[5] Lay, Maxwell G. "History of traffic signs." The Human Factors of Transport Signs. CRC Press, 2004. 17-23.
[6] McShane, Clay. "The origins and globalization of traffic control signals." Journal of Urban history 25.3 (1999): 379-404.
[7] Atchison, David A., et al. "Traffic signal color recognition is a problem for both protan and deutan color-vision deficients." Human factors 45.3 (2003): 495-503.
作者丨Denovo科普团队(杨超 博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李明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