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坚果,这个被国人称为“夏威夷果”的舶来品,曾经因高昂的价格成为奢侈零食的代名词。如今,它已华丽转身,成为我国云南、广西、广东、贵州及西藏林芝等地农民手中的“绿色致富果”,更走进了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漂洋过海的“金果”:从防风树到天价零食
在澳大利亚东海岸的热带雨林中,生长着一种高大的常绿乔木,其果实外壳坚硬如石,内藏乳白色的果仁。数千年来,昆士兰州东南部和新南威尔士州东北部的原住民邦加隆人(Bundjalung)将这种树称为“Kindal Kindal”,并视其为重要的食物来源。他们用石块敲开果壳,取食富含油脂的果仁,甚至将坚果作为部落间交易的媒介。
直到19世纪中叶,这种“土著宝藏”才进入科学家的视野。1857年,德国植物学家费迪南德·冯·穆勒(Ferdinand von Mueller)在这里首次发现了这种植物,并以好友约翰·麦克亚当(John Macadam)的名字将其命名为“Macadamia”。次年,布里斯班植物园种下了第一棵人工培育的澳洲坚果树,标志这种古老作物迈出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19世纪末,澳洲坚果的命运迎来转折。1882年,夏威夷甘蔗园主们将一批澳洲坚果种子从澳洲带回夏威夷群岛,作为甘蔗园的防风林,但人们很快发现其根系浅薄,难堪重任。然而,农场主们却意外发现:其坚硬的外壳能抵御虫害,富含油脂的果仁酥脆甘香,风味独特,在市场上供不应求。20世纪初,夏威夷农业试验站的科学家通过杂交选育,开发出果壳更薄、出仁率更高的品种,并研发出机械化去壳技术。1922年,夏威夷成立首个商业化果园;到20世纪50年代,当地年产量已突破千吨。至此,精明的营销策略让“夏威夷果”(Hawaiian Nut)之名响彻全球,甚至掩盖了其澳大利亚血统。这场产业革命不仅重塑了坚果版图,更让夏威夷从单一蔗糖经济向多元化农业转型。
进入21世纪后,持续攀升的土地价格与劳动力短缺正不断吞噬利润空间,加上害虫侵害和根腐病的连年肆虐,这个曾长期主导全球供应链的“坚果王国”开始显露疲态。反观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农业科学家正掀起一场“坚果革命”。通过基因改良培育出抗病性强、出仁率高的新品种,配套全自动分拣系统和智能滴灌技术,使单产提升40%以上。2006年,澳大利亚以5.8万吨年产量正式超越夏威夷,全球坚果产业中心完成世纪迁移。
彼时的中国,澳洲坚果在高端零食市场崭露头角,价格高昂,被称为“零食界的爱马仕”。250克包装售价超百元,相当于城镇居民日均收入的2-3倍。市场虽热,本土种植却近乎空白,进口依赖让这颗“金果”遥不可及。
从“舶来品”到“中国果”:科技助力产业崛起
面对长期依赖进口导致的高价困境,中国市场对本土化种植的需求愈发迫切。尽管国际坚果产业中心已转向澳大利亚,但中国农业科研人员并未停止探索——早在1979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简称“南亚所”)已率先开展商业引种试验,在华南七省布设33个试验点,最终确定云南、广西等地为适宜种植区。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南亚所澳洲坚果科研团队成功攻克了澳洲坚果种苗培育的技术瓶颈,通过创新研发高效嫁接技术,将种苗成活率从原先不足30%显著提升至87%,实现了技术突破。同时,还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南亚1号’‘南亚3号’‘南亚12号’‘ 南亚116号’等优良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展现出显著优势:将传统长达5-7年的非生产期缩短了2-3年。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大幅降低了种植成本,更使农户能够提前获得可观收益,为我国澳洲坚果产业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成为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引擎。目前,我国澳洲坚果种植面积已超过500万亩,这一产业不仅成为山区农民增收的“致富密码”,也让曾经的“天价零食”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
澳洲坚果园
从“果壳”到“果油”:一颗坚果的100%利用
中国澳洲坚果产业的崛起,不仅体现在种植规模上,更在于对“全果利用”的极致探索。在现代化加工车间里,果壳经过炭化、活化和雕刻等工艺蜕变为环保活性炭工艺品;果仁既可经入味、干燥等工艺制成风味独特的休闲零食,还可通过低温压榨、精炼等工艺制取高不饱和脂肪酸澳洲坚果油。当下,这些带着“中国智造”标签的澳洲坚果制品,正通过跨境电商等新渠道走向全球。一颗小小的坚果,从果仁到果壳被“吃干榨净”,真正实现了“零废弃”的循环经济。
澳洲坚果壳活性炭工艺品
澳洲坚果油系列产品
澳洲坚果在中国的成功,是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写照。从依赖进口到全球主产国,从奢侈零食到惠民产业,这场逆袭的背后,是科研人员数十年的坚守,也是农民与土地的默契协作。
如今,西南山区的丘陵上,连片的坚果树随风摇曳,曾经的荒坡变成了“绿色银行”。一颗小小的坚果,正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继续书写它的中国传奇。
出品:科普中国大国粮策
科学性审核:
作者:王姬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策划统筹:武玥彤 黄炳钰
来源: 大国粮策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