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秀兰 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 副主任护师

董 美 山西大学医院 主治医师

审核:孙志刚 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听力健康是维系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石。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5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且这一数字呈上升趋势。听力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连接情感、认知世界的重要纽带。现代生活方式(如长时间戴耳机、噪声污染)和老龄化趋势,使听力损失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科学护耳?本文将带您深入探索。

一、听力损失:比你想象的更普遍

听力损失并非老年人专属问题:

年轻人风险增加:WHO指出,全球12~35岁人群中,近50%因娱乐性噪声暴露(如耳机音量过大、频繁出入高噪声场所)面临听力损伤风险。

儿童听力问题需重视:我国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约为1‰~3‰,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影响语言发育。

老龄化社会挑战:60岁以上人群中,约30%存在听力损失,但主动寻求干预的比例较低。

听力损失的影响远超沟通障碍:

社交隔离:听不清对话易导致回避社交,甚至诱发抑郁情绪。

认知衰退风险增加:研究表明,未经干预的中重度听力损失可能增加罹患认知障碍的风险。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二、听力损伤因素:识别身边的“风险”

1. 隐形噪声:无处不在的威胁

耳机依赖:长期使用耳机音量超过85分贝(相当于嘈杂交通环境),持续30分钟以上即可损伤内耳毛细胞。

娱乐场所噪声:酒吧、KTV等环境噪声常超过100分贝(接近电锯声),短时暴露即可造成暂时性听力阈移。

家用电器噪声:吸尘器(70~80分贝)、吹风机(80~90分贝)长期使用也可能产生累积影响。

科学护耳建议:

遵循“60-60原则”:耳机音量≤设备最大音量的60%,每日使用时长≤60分钟。

选择降噪耳机:通过主动降噪技术减少环境噪声干扰,避免被动提高音量。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在高噪声环境(如工地、演唱会)配戴专业防护耳塞(NRR值≥25分贝),暴露后给予耳朵充分休息时间(至少18小时安静环境)。

2. 不当耳部护理:清理的误区

耳垢(耵聍)是耳道天然屏障,能阻挡灰尘和细菌。频繁使用棉签等工具掏耳可能:将耵聍推入耳道深处,形成耵聍栓塞;划伤耳道皮肤,引发感染;甚至损伤鼓膜导致穿孔。

正确做法:日常清洁仅需用湿润毛巾擦拭外耳。若感觉耳垢过多影响听力或不适,应就医由专业人员处理。

3. 药物与疾病因素:

耳毒性药物:部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铂类化疗药物、袢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可能损害内耳。

慢性疾病影响:高血压、糖尿病等可损害耳蜗微血管和神经功能,增加听力损失风险。

建议:长期使用上述药物者及慢性病患者,应遵医嘱管理病情,并定期进行听力监测。

听力自测:这些信号别忽视!

听力损失常隐匿进展,以下情况需警惕并考虑就医评估:

对话中频繁要求对方重复;

在嘈杂环境(如餐厅)听不清旁人说话;

接电话时感觉一侧耳朵明显吃力;

出现持续性耳鸣或耳闷胀感;

家人反映电视/音响音量调得过高。

居家简易筛查(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检查):

手表测试:将机械表贴近耳朵,若听不到滴答声,可能提示高频听力下降。

语音辨别测试:在安静房间,请家人站在约2米外,用耳语声或正常音量说出易混淆词语(如“44”和“柿子”),若分辨困难提示可能存在听力问题。

四、科学护耳:从“被动保护”到“主动干预”

1. 噪声场景的“生存法则”

配戴防护装备:在工地、演唱会等高分贝场所,选择降噪耳塞(NRR值≥25分贝)。

给耳朵“放假”:噪声暴露后,让耳朵在安静环境中休息至少18小时。

饮食与听力:你意想不到的关联

抗氧化营养素:维生素C、E、镁可减少毛细胞氧化损伤(推荐食物:坚果、深色蔬菜)。

Omega-3脂肪酸:三文鱼、亚麻籽中的Omega-3能改善内耳血液循环。

限盐控糖:高盐饮食可能诱发梅尼埃病,高血糖则加速耳蜗血管病变。

科技助力:听力保护新趋势

智能听力监测APP:通过手机快速筛查听力。

环境噪声监测仪:实时显示周围分贝值,提醒用户规避风险。

助听器黑科技:最新款助听器可连接蓝牙、自动识别场景模式,甚至监测心率。

五、听力康复:重启“声音之门”

助听器≠衰老标志,而是“听觉眼镜”

误区破除:现代助听器仅指甲盖大小,隐蔽性强,且能根据环境智能降噪。

验配关键:需经专业机构调试,盲目网购可能加重听力损伤。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1. 人工耳蜗:重度听损者的“希望之光”

工作原理:通过电极绕过受损耳蜗,直接刺激听神经。

最佳干预时机:语前聋儿童建议1岁前植入,成人突发性耳聋需尽早就医。

  1. 听觉训练:重塑大脑“听音”能力

针对性练习:如通过软件区分相似发音(“吃饭”与“稀饭”),提升语言分辨力。

六、行动指南:每个人都是护耳大使

1. 家庭护耳计划:为老人购买带字幕的电视盒子;教会孩子正确使用耳机;定期全家听力筛查。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 社区倡议:推动公共场所降低背景音乐音量;组织噪声科普讲座,发放免费耳塞。

3. 科技向善:支持研发低价助听器,惠及农村听障群体;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早发现早干预。

听力损伤多具不可逆性,但通过科学预防、风险规避、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可有效延缓其发生发展,减轻其负面影响。从今天起,调低耳机音量、避免不当挖耳、关注听力警示信号、定期进行听力评估——这些行动将守护我们与世界的珍贵连接。珍惜听觉,莫让“听不见”成为遗憾。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 世界听力报告 [R]. 日内瓦: 世界卫生组织, 2021: 1-253.

[2]郭莹, 李华伟, 王正敏, 等. 噪声性听力损失防护原则及进展 [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20, 18(3): 401-405.

[3]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听力学组. 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2023年版) [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3, 58(8): 785-795.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