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嗡嗡作响的蚊子,不仅是恼人的“噪音制造者”,更是致命的疾病传播者。这些小小的飞虫凭借其高效的吸血习性和特殊的生理结构,成为了自然界中传播病原体最成功的媒介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3年报告,蚊媒疾病每年在全球造成超过70万人死亡,其中约90%由疟疾导致,主要影响非洲地区的儿童。在我国,随着国际交往频繁和气候变化影响,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输入性和本地暴发风险持续存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该年度报告登革热输入病例达数千例。蚊子传播的疾病种类多、范围广、危害大,尤其对儿童、老人及免疫力低下人群威胁显著。了解蚊子传播的主要疾病及其科学防控方法,不仅是提升个人健康防护能力的关键,更是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防线。认识蚊媒疾病风险,掌握科学防蚊灭蚊知识,对保障家庭健康、维护社区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一、蚊子传播的主要疾病及其危害

蚊子种类繁多,但能传播疾病的主要是按蚊、伊蚊和库蚊三大类,它们传播的疾病各有特点:

1. 疟疾:由疟原虫引起,主要通过按蚊传播。是全球最严重的蚊媒传染病。WHO《世界疟疾报告2023》指出,2022年全球估计有2.49亿疟疾病例,60.8万人死亡,其中约80%为5岁以下非洲儿童。感染者会出现周期性高热、寒战、贫血,重症可致昏迷甚至死亡。

2.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花斑蚊)传播。是全球传播最广的蚊媒病毒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病例主要为输入性,但广东、云南、福建等省份存在本地传播风险。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剧烈头痛、肌肉关节痛“断骨热”、皮疹,严重时可发展为致命性的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

3.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由乙脑病毒引起,主要由库蚊传播尤其是三带喙库蚊。是亚洲地区重要的病毒性脑炎。《柳叶刀》子刊研究指出,乙脑主要流行于亚洲农村地区,儿童感染风险高。我国通过大规模疫苗接种已显著降低发病率,但局部地区仍有散发病例。重症患者可出现高热、抽搐、昏迷、瘫痪甚至死亡,幸存者常遗留神经精神后遗症。

4. 其他重要疾病:

寨卡病毒病:主要由埃及伊蚊传播。最大危害是孕妇感染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畸形等严重出生缺陷。

基孔肯雅热: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特征症状为高热及严重、持续性的关节疼痛。

西尼罗河热:主要由库蚊传播。多数人无症状,约20%出现发热,少数发展为严重神经系统疾病。

二、科学防蚊的核心策略与方法

有效防蚊需采取综合措施,核心在于“防叮咬”和“减少蚊虫滋生”:

1. 个人防护避免叮咬:

物理屏障: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推荐经杀虫剂处理的长效蚊帐。这是最基础、最安全的防护手段。

化学驱避:在暴露的皮肤或衣物上使用含有效成分的驱蚊剂。中国疾控中心推荐的有效成分包括:避蚊胺、派卡瑞丁、驱蚊酯以及柠檬桉油或其提取物PMD。使用时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尤其是儿童适用的浓度和次数限制。

穿着防护:在蚊虫活跃时段黄昏至黎明,伊蚊则全天可叮咬,外出时,尽量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

2. 环境治理清除孳生地:

核心原则:清除一切小型积水。蚊子的卵、幼虫(孑孓)和蛹都必须在水中完成发育。中国疾控中心强调“治本清源”是关键。

具体行动:

翻盆倒罐:定期清理房前屋后、阳台天台的各种可能积水容器花盆托盘、废弃瓶罐、轮胎、一次性餐盒等。

水生植物管理:家中水养植物至少每周彻底换水一次,或在水缸中养食蚊鱼。

疏通沟渠:保持排水沟渠畅通,清除淤积垃圾和积水。

管理储水:必须储水的水缸/容器务必加盖密封,防止蚊子进入产卵。

填平洼地:填平庭院、社区内的坑洼积水处。

3. 社区参与:防蚊灭蚊是系统工程,需要社区集体行动,定期组织公共区域环境整治,清除卫生死角积水。

三、安全有效的灭蚊措施

当蚊虫密度较高时,在做好防护和清源基础上,可采取灭杀措施:

1. 物理灭杀:使用电蚊拍直接拍打,或利用灭蚊灯,注意选择光触媒或仿生气息等更有效吸引蚊子的产品,放置位置需远离人活动区域。

2. 化学灭杀需谨慎:

室内:可使用质量合格的蚊香盘香、电热蚊香片/液、气雾罐。使用时注意通风,避免长时间在密闭空间内高浓度吸入。蚊帐可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浸泡处理长效蚊帐。

室外/专业领域:对于成蚊密度极高的区域,可由专业机构在特定时间如黄昏使用超低容量喷雾进行空间喷洒。个人切勿随意在室外大面积喷洒杀虫剂,以免污染环境、伤害益虫如蜜蜂并加速蚊子产生抗药性。孳生地无法清除时,可向水中投放生物杀虫剂或昆虫生长调节剂如吡丙醚。

3. 生物防治:在水塘、稻田等大型水体,可放养食蚊鱼类如柳条鱼、斗鱼、青鳉鱼捕食孑孓。保护蝙蝠、蜻蜓等蚊子的天敌。

四、结语与建议

蚊子传播的疾病种类多、危害大,从古老的疟疾到新发的寨卡,其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本质从未改变。科学防控蚊虫必须坚持“防重于灭,清源为本,综合施策”的原则。个人应切实做好物理防护纱窗蚊帐、长袖衣裤、正确使用有效驱蚊剂,并持之以恒地清除居家环境中的小型积水,从源头上铲除蚊子孳生的温床。社区层面需要集体动员,共同维护公共区域环境卫生。在面对蚊虫困扰时,优先选择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谨慎、规范地使用化学杀虫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官方网站会定期发布蚊媒传染病疫情信息和防控指南,公众应予以关注。让我们从自身做起,掌握科学知识,采取有效行动,共同构筑抵御蚊媒疾病的坚固防线,守护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健康安宁。

数据支撑来源:

1. 世界卫生组织 (WHO): 《世界疟疾报告 2023》

2. 世界卫生组织 (WHO): 登革热与重症登革热实况报道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hina CDC): 官方网站科普信息、历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

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科学防蚊、(清除孳生地)、生物防治

来源: 科普医卫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