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厨房里,一盘翠绿的扁豆刚出锅,香气扑鼻,家人迫不及待夹起一筷——谁也没想到,3小时后,全家集体冲进急诊:呕吐、腹痛、冷汗淋漓。每年6-9月,这样的场景在全国反复上演。被誉为“夏补第一豆”的扁豆,为何频频变身“隐形杀手”?今天,我们拆解它的“毒”与防。
一、扁豆暗藏哪几种毒?
皂苷(Saponin)
豆荚外层的“泡沫清洁剂”,耐高温差,100 ℃持续10 min即可破坏;但若急火快炒、外熟里生,残留量足以刺激胃肠黏膜,引起恶心、血性腹泻。
植物血球凝集素(PHA)
主要藏于豆粒中,能凝集红细胞,阻断微循环。实验显示,小鼠口服0.5 mg即可出现广泛血管内凝血;对人类而言,50 g未熟透的扁豆即可触发急性中毒症状。
胰蛋白酶抑制剂
干扰蛋白质消化,导致胃排空延迟,加重腹胀和腹痛。
二、中毒时间线:从“香”到“险”只需3小时
潜伏期:最短15 min,多数0.5-2 h。
典型症状:
① 胃肠型(90%):剧烈呕吐、水样或血性腹泻、阵发性腹痛;
② 神经型(5%-10%):头晕、出冷汗、四肢麻木、视物模糊;
③ 混合型:上述两者叠加,严重者出现脱水、休克。
病程:轻症12-24 h缓解,重症需住院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三、最易翻车的3种家常做法
“脆嫩”干煸:高油温短时爆炒,豆荚表面焦脆、内部仍“生绿”。
“速食”凉拌:焯水30秒即过冷河,毒素未完全失活。
“高压”偷懒:压力锅上汽后仅3-5 min,豆粒中心温度不足。
四、安全吃豆的4个关键动作
选:选择豆荚饱满、无虫蛀的新鲜扁豆;老扁豆毒素更高,尽量避免。
摘:撕去两侧老筋,减少皂苷富集区。
焯:水开下锅,保持沸腾≥5 min(颜色由鲜绿变深绿),捞出再烹炒。
焖:炒后加少量开水,加盖焖10 min,确保豆粒中心温度≥100 ℃持续5 min。
五、万一中招怎么办?
立即停食,保留剩余扁豆供检测;
先口服补液盐或淡盐水防脱水;
出现频繁呕吐、血便、意识模糊,即刻就医,告知医生进食史;
医院常规处理:催吐/洗胃、活性炭吸附、补液、对症支持,无特效解毒药。
六、给特殊人群的提醒
孕妇、幼儿、老年人:毒素耐受更低,务必做到“彻底熟透”;
外卖/食堂就餐:若见扁豆颜色鲜绿、口感生脆,建议直接退回。
一句话总结:夏日扁豆虽补,却也是“半熟即毒”。记住口诀:摘筋、焯水、焖透、慎凉拌,让安全先于美味上桌。
来源: 科普驿“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