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怕疼,是怕没人懂。”凌晨产房,一个高龄产妇在宫缩间隙的自白。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我这名从业20余年的护士长的心。在很多人眼中,“分娩”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可在医学工作者的眼中,它从不是一场简单的“生产”,而是女性身体、心理、家庭角色的全方位重构,是家庭与社会共同迎接新生命的仪式性转变。更重要的是,它体现的是国家医疗体系对“生命起点安全”与“女性尊严守护”的真实态度。
一、她不是“病人”,她是孕育未来的个体
“我36岁了,还能顺产吗?是不是高龄了就只能剖?”面对小吴的疑问,我们没有简单回答“是”或“否”,而是运用医院自研的智慧产科管理系统,将她的妊娠风险因素、胎位、骨盆结构、情绪状态等数据纳入模型计算,并邀请心理师和麻醉师共同参与分娩路径规划。我们告诉她:“你不只是一个病例编号。你有权知情、选择、被支持。”
二、不是“忍一忍”,而是“懂你、帮你、陪你”
当小吴进入产房时,她并没有独自面对“十级痛感”。她的身边,有专业导乐师全程陪伴,她的丈夫也参与了“分娩支持课程”,用掌握的技巧缓解她的紧张。她采用的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自由体位分娩”,并选择了“家庭化产房”环境。在宫缩最剧烈时,她说:“这不是我想象的产房,它像是我能掌控的地方。”
三、产后不是“坐月子”,而是科学康复的起点
很多人以为产后只需“静养”,但我们知道:此时,才是女性身体与心理最脆弱的时候。小吴在产后第4天出现情绪低落、乳腺堵塞、夜间睡眠障碍。我们为她启动“5C产后康复模型”:产后评估(Check)+心理疏导(Counsel)+功能康复(Core)+营养管理(Calories)+亲子融合支持(Connection)。
四、医学不是冰冷技术,而是人与人的共情链接
我们在产科实施“叙事护理计划”已三年。每位护士在产妇出院前,都会写一封“产后信”,回应她的疼痛、挣扎、恐惧与骄傲。小吴在回信中写道:“我以为我只是在‘生个孩子’,你们却让我意识到,我正在创造生命。”这种双向的表达,不只是人文的修饰,而是恢复健康最真实的部分。
现代产科,守护的不止是子宫,更是一个家庭的信心。我们所说的产科服务,不只是防止死亡,更是赋能生命。我们守护的不只是脐带剪断的那一刻,而是产妇的尊严、家庭的完整,乃至社会对未来的信心。在每一次生命诞生的背后,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系统,是一群懂她、陪她、帮她的人。
让我们重新定义“分娩”:
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个系统。
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一种信念。
不是“她自己生的”,而是我们共同迎来的新开始。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