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以来,基孔肯雅热在我国广东佛山局部地区悄然流行,引发了公众广泛关注。虽然多数病例为轻症,但新增速度和范围仍不容忽视。国家卫健委也迅速发布了《2025年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供医疗卫生人员学习,快速划重点

基孔肯雅病毒通过伊蚊传播

典型症状:发热、皮疹、关节痛

疑似病例判断:发病前12天内曾到过流行区,或居住/工作地附近有病例发生,同时出现上述症状者

退热以物理降温为主,高热不退者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

那么问题来了——这群“飞行小刺客”还能传播什么疾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蚊子也能“攻击大脑”

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库蚊传播。高发季节为夏秋,儿童尤其易感。症状包括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重症幼儿可致脑损伤甚至死亡。国家免疫规划中的乙脑疫苗是预防利器,家长们记得按时带娃接种!

疟疾:蚊子让你不停“打摆子”

由疟原虫感染引起,通过按蚊叮咬传播,患者常出现周期性高热、寒战、乏力等症状,俗称“打摆子”,而且因为疟原虫类型不同发热周期也不一致,临床上最多的是间日疟。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经典药物,2015年因此她荣获诺贝尔奖的殊荣!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撞脸”的兄弟

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临床表现与基孔肯雅热相似,如发热、皮疹、肌肉痛,但重症风险更高,可能发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诊断关键:有可能存在合并感染的情况,需通过核酸检测进行鉴别。

寨卡病毒病:孕妇需特别警惕

同样由伊蚊传播,症状与基孔肯雅热相似,但关节痛较轻。孕妇感染后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畸形,影响神经发育,也需核酸检测鉴别。

黄热病:亚洲暂未报告

由黄热病毒引起,传播者为伊蚊或林蚊。症状包括发热、肌肉痛、黄疸、肝损害等。该病在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呈地方性流行。

丝虫病:慢性危害也不容忽视

由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系统引起,经蚊子叮咬传播。急性期可见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多发生在下肢,慢性期则可能发展为象皮肿、睾丸鞘膜积液、乳糜尿等。

叮咬性皮炎:并非传染病,“痛、热、痒”播散起来直接怀疑人生

蚊虫叮咬后释放的毒液或分泌物可引发皮肤免疫反应,出现刺痛、灼热、奇痒等症状。可使用抗组胺药膏或冷敷,避免抓挠加重炎症,严重者甚至需皮肤科治疗。

最后附上防蚊攻略:

出行前准备:查询目的地是否为蚊媒病高风险区,随身携带驱蚊用品及常用退热药。

户外防护:穿着浅色长袖长裤,尽量减少皮肤暴露。

驱蚊措施:使用含DEET或派卡瑞丁的驱蚊液,夜间可配合蚊帐使用。

环境清理:定期清除积水,避免蚊虫滋生。

来源: 自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