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么提醒孩子完成作业的?
“好了,吃完饭了,赶紧去写作业去吧。”
“认真写,好好写......”
“写不完今天就别吃饭。”
也许这时候,听话一点的孩子可能会自觉跑到书桌上认真完成作业;不自觉的孩子也许会磨蹭一下,直到在你的严厉警告下,不情愿地走到书桌前,边磨蹭边写作业。
在你的一声声:“快点写,怎么还没写完?不要磨蹭……”的催促中,艰难地完成作业。
为什么大多数孩子会排斥写作业?
除了做作业真的是一件费力又费脑的苦差事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你用上面的语言和孩子沟通时,他大脑接收到的信息其实是:被命令、被控制。
当大脑接收到的信息是“命令”或“控制”的时候,大脑首先输出的信息其实是“拒绝”,而不是“行动”。
所以说,当你命令孩子写作业时,他已经本能在抵抗了。
当一个人发自本能地去抗拒一件事情的时候,取得良好结果的几率也就微乎其微。
很多老师、家长在和孩子说话时,总是习惯性地命令、要求,挂在嘴边的总是这几句,“你该做什么?你不该做什么?你在这个时候要学什么?你该怎么听话......”
从来没有问过孩子,“你要不要做什么?你想做什么,接下来,你该怎么做......"这就难怪很多孩子做起事情来特别被动,完全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与积极性。
参与感对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大多数人不管是在工作或者学习中,往往都不太喜欢发号施令的人,因为那意味着你处于被动的状态。
只有当你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团队一份子的时候,你才会真心去为你的团队努力,这个团队可以是你的家庭、你的工作小组……对孩子来说,应该是能让其参与学习任务的任何团体。
换句话说他们让你有归属感,你对他们有参与感。
就拿做作业来说,如果你只是每天让你的孩子去完成作业,那么对他而言,他只是在完成老师的要求而已,事实上,这个时候,孩子往往呈现的是一种置身事外的态度。
只有当他从心底认同自己是完成作业这项任务的一份子,并且是最重要的主体时,他的大脑才会输出积极主动的信号。
换句话说,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意识去主动完成作业。
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对作业有参与感?
沟通时,尽量把祈使句换成疑问句
"吃完饭了,赶紧去写作业。”换成“我们现在吃完饭了,接下来该做什么?”
"先去写语文,写完语文再写数学。”换成:“你想先写什么?”
"快点写啊,别磨蹭。” “认真点啊。”换成“写作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由被动接受转换成主动思考。
给予孩子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并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回答。
将简单的一句话分成三五句来讲,这样转换说话方式,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很累,可能会认为等待孩子自己回答比你直接告诉他答案要节省时间。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经过自己思考,从嘴巴里说出来的话,要比听到的话有用的多。
还结合自身来说,“你要努力”和“我一定要努力!”哪个更能激励你?对孩子来说,亦是如此。
和孩子共同制定学习计划
选择宽裕时间(如周末上午),按步骤引导:
1.先让孩子列出暑假想做的事(含玩耍、兴趣班),再讨论作业穿插的时间段;
2.对孩子的计划(如“每天写 30 分钟”)用提问完善:“每天 30 分钟可能会赶,要不要多 10 分钟,留更多时间玩?”
3。用手绘表格、贴纸日历等可视化工具记录,完成后让孩子打勾,直观强化胜任感,比单纯的“鼓励” 更直观。
制定计划算是前期统筹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当于自我意识的激发和参与感的培养。
让孩子自己制定目标和奖惩规则
家长做好“隐形引导”:
·目标:从“好好写作业” 转为具体目标(如 “30 分钟内完成语文练习,不玩橡皮”),确保 “跳一跳够得着”(低年级可先定 “不涂改 3 处以上”);
·奖惩:规则需与任务相关且不伤害身心。避免“不准吃饭”,可改为 “未完成的作业次日优先补,减少 10 分钟看电视时间”;奖励以 “精神 + 自主权利” 为主(如 “周末自选电影”),少用单纯物质奖励(如给钱),避免削弱内在动力。
做温和、坚定的执行者
家长要根据孩子自己的奖惩规则,严格执行。
当孩子进步时,不要吝啬给他的鼓励。当他没有完成目标,需要承担的责任也绝不能姑息。
孩子写作业时家长应该怎么做?
1. 规定时间,玩完再写
很多家长看孩子放学回来了,就开始催促孩子“快写作业去,写完好吃饭”,“回屋写作业,写完再玩”.....我想说的是,孩子上了一天的课了,放学想放松一下又有何不可呢?
家长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宝贝,先去玩吧,妈妈30分钟后叫你写作业。
或者先让孩子喝点水,吃点水果,大脑补充完能量就开始写作业吧。
2. 让孩子自己选择
孩子排斥写作业时,家长可以这样说:宝贝,你想先看动画片还是先写作业呢?
孩子心里很清楚“写作业”更重要,所以,为了让家长看到自己很懂事,便乖乖的去写作业了。
也可以说:宝贝,10点上床睡觉,现在还有两个小时,你要记得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呦!
对孩子完全放心,让他自己选择的同时也等于给他设置了任务,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自自由安排吧!
3. 把大作业分解成小的目标
不光孩子,大人面对一大堆的任务时也有压力。教孩子把作业任务进行分类,写作业前先用记事本规划一下:
把书面作业放在前面完成,背诵的、较少的书面作业穿插在中间进行。
写一会儿背诵一会儿,交替进行可以使孩子得到休息,不易产生疲倦感。
4. 陪孩子写作业
陪写作业:核心是“提供安全感,而非监督”。
1.低年级:家长在旁看书(不看手机),孩子遇难题时用提问引导(如“题目里有哪些数字提示?”),不直接给答案;
2.高年级:保持距离(如孩子在房间、家长在客厅),约定“攒 3 个问题再集中问”,避免紧盯(如 “字歪了”)引发反感。
5. 父母要爱学习
如果要让孩子按时完成作业,首先得让孩子爱上学习。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首先父母要很喜欢读书,并且不断学习。
孩子的兴趣爱好往往来自于家庭的影响,如果父母下班回到家都是看电视、玩手机的状态,那孩子也会受其影响,在他的潜意识里回到家就该看电视、玩手机。
6. 写作业时播放古典音乐
播放音乐:因人而异。
1.易分心的孩子:保持安静;
2.紧张焦虑的孩子:可试极低音量白噪音(如雨声),约定“觉得吵就关掉”,不强迫。
7. 走出书房
"回书房学习去!”是很多家长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本来面对堆成小山的作业就很有压力了,家长又给孩子施压,孩子还有心情写作业吗?
家长可以尝试在阳台上摆放一张小桌子,在桌上放一盆绿植,让孩子走出书房,来到宽敞明亮的阳台上写作业。
换了一个更舒适的学习环境,孩子写作业的动力更强了呢!
8. 允许孩子抱怨
先接纳情绪,再引导行动:
·孩子说“作业太多不想写”,先共情:“听起来你很累,确实不容易”(不说 “别人都能写完”);
·情绪平复后引导小步骤:“先写 5 分钟生字,写完吃块饼干,怎么样?” 帮孩子从 “不想做” 过渡到 “开始做”。
来源: 知子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