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天,很多小伙伴就变身“汗人儿”,整天状态都跟刚洗完澡似的,刚擦了汗,紧接着又出了。但你会发现,有些人却出汗较少,清清爽爽。出汗多是体虚吗?出汗,能排毒、祛湿吗?哪些出汗情况隐藏健康风险?今天一起来说说关于出汗那些事……
出汗真能排毒、祛湿?
出汗即皮肤通过汗腺分泌汗液,是身体散热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人体排出水分的途径之一,对于体温调节和水平衡必不可少。
适量排汗有利于健康,身体中有一些代谢产物,如果没有通过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排出体外,就会在体内形成“垃圾”。很多人平时运动少,夏季长期处于空调房,代谢产物无法通过汗液排出,从而积聚于体内。
所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有助于出汗,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对于排毒、祛湿有一定帮助。
但需要注意的是,过量排汗不利于健康,还可能导致身体脱水或电解质紊乱。
出汗多是体虚吗?
的确有一部分体虚的人容易出汗,但出汗多并不一定是体虚。出汗后,疲乏、怕冷、怕风,这些状态都是虚汗的表现。
出汗不仅可以调节体温,也是排毒的途径之一。日常生活中,这几类人更容易出汗:
■ 口味重者:喜欢吃辛辣、热的食物。
■ 肥胖人群:脂肪是热量的储存器,当体内热量多了,身体就需要散热。因此,这些人更容易出汗。
■ 小朋友:实际上,小朋友的汗腺跟成人的数量一样,但小朋友的体表面积要比成人少很多,因此,更需要通过出汗调节体温。
■ 更年期女性:女性到了更年期,在屋内不热的情况下,也动辄会出一身汗。
■ 其他疾病:还有很多疾病可以诱发多汗,比如,甲亢、糖尿病、低血糖;此外,感冒、发热等疾病,也会引起出汗异常。
这些部位异常出汗别大意
那么怎样才算异常出汗呢,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比如,同等条件下,和你一起吃饭的人无汗,而你却满头大汗,就说明有可能出汗异常,如果坐着不动都大汗淋漓,那无疑也是异常出汗了。
简单地说,如果不是因为运动、穿衣厚或炎热而导致出汗,或稍微运动就会大汗淋漓,就意味着人体可能出现了异常情况,应当引起重视。
1. 头部出汗异常胃火旺
头部是诸阳之会,阳气本应该是最足的,其固摄力也应最强。一旦头上出汗而全身无汗或少汗,或者经常出汗,或许就意味着阳气有些虚弱,(对于代谢旺盛的儿童来说,头部出汗较多也是正常现象),另外,这还和胃火旺有一定关系。
建议:睡眠充足,多吃温补食物,如大枣、牛肉、山药、蜂蜜、茯苓。也可适当冲泡些枸杞茶饮用。
2. 额头出汗肝阳上亢
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
建议: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要保证充足睡眠,否则容易导致阴虚、肝阳上亢。
3. 鼻子出汗肺气不足
如果平时鼻子总出汗,说明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
建议:每天用双手敲打双腿,并按压双腿的左右两侧,因为这是人体肺经分布的部位,通过敲打刺激,可起到调理肺经的作用。
4. 腋下出汗
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
因为腋下分布大量汗腺,所以较易出汗。若汗液分泌过分旺盛,且气味很大,就可能说明日常饮食的味道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
建议:若诊断为汗腺过大,可以去医院做简便有效的激光治疗。另外,饮食要清淡,多吃水果、蔬菜。
5. 颈部出汗异常内分泌失调
颈部汗腺不太多,若常出汗,可能与内分泌不调有关,也和体内湿热有一定关系,由于湿性黏滞,导致体内气机不畅,往往表现为上半身或颈部以上出汗。
建议:平时调节内分泌主要从饮食、运动上入手,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多吃高蛋白类的食物,多喝水。
6. 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如果胸口常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胃失和的表现,说明体内的血液循环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
建议:不要过度焦虑,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等,缓解压力,调节心情。
7. 手脚心出汗异常血虚
若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手心或脚心就容易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的表现。
建议:每天餐后按揉腹部,先顺时针揉30圈,再逆时针揉30圈。另外,要控制食量,避免生冷食物,以七八分饱为好。
8. 浑身出汗气虚
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
建议: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或腔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
9. 糖友出汗异常
血糖不稳
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的情况,当糖尿病患者因为药物、饮食或者运动等原因发生低血糖时,可出现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等症状。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患者会有夜间出汗的情况,早上起来还会觉得头疼、劳累,这些症状提示可能发生了夜间低血糖。
建议:当患者出现夜间低血糖,一定要及时向医生求助,以免发生危险或意外。为防止低血糖的发生,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随身携带一些可以提升血糖的小零食,以备不时之需。
10. 睡着出汗阴虚
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
建议: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出汗后这样做更健康
01. 别立马吹空调冷风
出汗后立刻进入空调房,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骤降,可能导致毛孔急速闭塞,暂时中止出汗,造成身体散热受阻,诱发感冒。
02. 用干毛巾、温热毛巾擦汗
出汗后最好用干毛巾或温热毛巾擦汗,有利于热量更好地散发出来,人体会感到凉爽、舒适。
如果用冷毛巾擦,可能导致毛孔紧闭,让体内的积热无法散发出来。
03. 不宜喝冷水
大量出汗之后不宜喝冷水,否则也会导致毛孔急速闭塞,暂时中止出汗造成热量散发受阻,诱发感冒。应少量慢饮,最好喝温水。
04. 休息一会儿再洗澡
出汗后等体温恢复、汗液干了再洗澡,尤其不要在大量出汗后,洗冷水澡否则会增加心脏负担,可能引发心慌、气短、头晕,甚至导致猝死。
夏季适合清淡饮食,尽量少食辛辣肥腻、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出汗后可以补充运动饮料,最经济实惠的就是白开水+少量盐。对异常出汗要积极治疗,莫耽误病情!
来源: 江西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