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水果吃多了会得脂肪肝”登上了热搜,让很多人心生疑惑:不是喝酒吃肉才会得脂肪肝吗,水果怎么也和脂肪肝扯上了关系?美味的水果以后还能不能吃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果糖与肝脏代谢之间的关系。
01 脂肪肝的形成,不仅仅与“脂肪”有关
水果中的糖,主要有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等。果糖和葡萄糖都是单糖,但二者的代谢路径完全不同。葡萄糖一般能够被人体细胞直接利用,通过全身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各个细胞,但果糖的代谢场所主要在肝脏(一小部分可以在肠道里代谢),并且没有限速酶的调控。我们的的肝脏代谢葡萄糖时是限速的,以确保ATP(供能物质)不会被消耗殆尽,但果糖在代谢过程中,大量的ATP会被消耗而降解为AMP(该物质可影响体内燃烧脂肪的机制,并产生能量)。换言之,如果吃了大量的果糖,代谢产物过多,都可以快速地在肝脏中合成脂肪,并堆积在肝脏中,进而引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生。
果糖在代谢过程中,也不会刺激胰岛素和瘦素(饱腹激素)这两种调节新陈代谢的激素生成,大脑接收不到吃饱的信号,反而还会刺激食欲,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吃了一大盘水果、喝了几杯果汁,还能轻松干掉一顿正餐的原因之一。
此外,果糖代谢产生的中间产物还可能会引发肝脏炎症。
2024年8月,发表于《自然-代谢》(Nature Metabolism)的一项研究表明:果糖在增加“肝脏脂肪”方面的功效明显比葡萄糖要强 2~3倍。也就是说,长期过量摄入高糖水果,尤其是榴莲、西瓜、荔枝、葡萄等,或者把水果当饭吃,肝脏的负担则会越来越重,加重脂肪炎症反应,带来脂肪肝、高尿酸等代谢异常问题。
02 真正要担心的,是这些“糖”
不过别担心,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再吃水果了。水果虽然含有果糖,但同时也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及植物化学素,对健康有益,而且水果里含有的膳食纤维可以帮助减缓果糖的吸收速度。《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应摄入200~350 克新鲜水果,也就是说,一天吃1个苹果、一小碗蓝莓、一颗橙子,细嚼慢咽,果糖也就会随之减缓释放的速度。
而我们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各种加工食品中的游离糖或添加糖。游离糖无需消化分解即可被人体快速吸收,主要包括蔗糖、糖浆等添加糖,以及蜂蜜、果汁、浓缩果汁等天然游离糖。因其无膳食纤维、蛋白质等成分包裹,消化较快,过量摄入可增加肥胖、龋齿、2型糖尿病的风险,对健康不利。
果萄糖浆、蜂蜜、果汁以及浓缩果汁中含有较高的游离果糖,应控制食用量。果葡糖浆是一种重要的甜味剂,由植物淀粉经水解和异构化制成,主要由果糖、葡萄糖组成,果糖比例越高,甜度也越大,主要在饮料、冰淇淋、奶茶等甜饮料,果脯、果酱等,蛋糕、夹心糕点等甜食中应用广泛,可通过食物配料表查看,在配料表中越靠前的成分说明含量越高。果汁经水果榨汁后细胞壁被破坏,糖分转化为游离糖,加上膳食纤维流失,吸收速度较快,因此,新鲜水果比果汁更为健康。
主要成分为蔗糖、葡萄糖、麦芽糖的添加糖包括白砂糖、冰糖、红糖、黑糖,以及葡萄糖浆、麦芽糖浆等,这些添加糖除了在甜饮料、甜食等常见加工食品中外,还可能存在于粗粮饼干、黑芝麻糊、原粒燕麦等很多人以为很健康的食品中,应注意甄别。
03 谈糖不必色变
爱吃甜是人的天性,这是人的基因决定的,糖也是人类获取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帮助维持我们身体机能的必要功能。从广义方面讲,淀粉也是多糖,其水解为小分子葡萄糖为人体供能,在人体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千万不要觉得戒糖,就连主食也拒之门外了。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人每日游离糖摄入量为25克,最好不要超过50克。偶尔吃点甜食、喝点甜饮料,把糖当做日常生活中的愉悦体验,既可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又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只要不把它们当成每日必备食物即可。
作者:王国义 北京物资学院副教授,北京食品学会老年食品与健康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博士后
审核:唐芹 中华医学会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资深研究员、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策划:阎冬
出品:科普中国
本文图片及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科普中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