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及《中国科协关于新时代加强学会科普工作的意见》,切实提升全国学会科普工作能力,推动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8月4日至5日,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承办的“2025年度第二期全国学会科普交流活动”在北京举办。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通过主题报告、经验分享、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展开,来自全国学会的科普工作人员及热心科普事业的科技工作者120余人线下参会。
2025年度第二期全国学会科普交流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六位专家带来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主旨报告。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王丽慧带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解读;中国科学院天地生科学传播工作协作组秘书长、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高级研究馆员季慧作《基于原始创新的科技资源科普化路径探索——科普资源聚合与推广的实践与思考》专题报告;北大口腔医院预防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司燕报告题目为《聚焦全民口腔健康——学会科普工作的探索与成效》;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会长、第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围绕《社会组织在新时代科普格局构建中的角色与作为》展开讲解;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创作与传播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李红林对《中国科协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评审标准》进行全面解读;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王韬介绍《情感与认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在社会的科普实践》。
分享交流环节,来自中国大坝工程学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科学普及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国发明协会、中国航空学会等学会代表积极分享经验、交流工作成果。
此次交流活动为全国学会的科普工作者搭建了学习与交流平台,为创新科普工作思路、提升科普工作水平提供了助力,为学会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参会感受:
周虹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综合部主任 科普研究员
科普人才只占科技人才总量的2%,说明科普确实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庆幸的是,此次,自己能作为其中一员与全国学会的科普人同行。此次培训让我们在交流中碰撞,在思考后沉淀,仿佛助力两翼齐飞途中的一次高效能量补给。未来,我将带着热爱继续与大家携手做科普、助科研、促创新。
季良纲 中国科普作协会常务理事 浙江省科学传播中心副研究员
在《科普法》修订颁布、全民科普意识普遍增强的背景下,面向全国性学会工作的开展科普专题培训,是非常必要、非常及时的。通过专家报告和专题分享,进一步明确法律政策环境带来的新变化,构建新时代科普生态的新要求,围绕科普社会化、科普人才成长、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产业发展等重点话题,进行理论思考与案例分析,理清了科普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有效途径,在科普服务科技创新、促进科学素质建设、助力科学教育等热点话题上形成共识。
李贵宝 中国水利学会会员
通过二天的科普交流,六个主题报告和七家学会的经验分享,学到了不少好的科普做法经验等,让我们对政策更了解了,对做好科普工作更有信心了。之前,听说过中国科学院的科普,这次听了他们如何把理科的原理科普化,真的是源自科普人员的热爱。浙江,有三个专家领导讲报告谈分享,看得出浙江特别重视科普。我也一直在想,只有大众科普化程度高了,才会有更多的拔尖人才选出。一起努力吧!
李晋灏 中国制冷学会科普部主任
参加这样的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会之间、学会与科普需求单位之间的良好互动交流,协助国家级学会把本行业本领域的优秀科普资源下沉到基层,让更多资源可以接地气儿,更好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发展。中国制冷学会与湖北省有战略合作协议,今年我们在黄冈、黄石、阳新、秭归等地开展了第11年老区行活动,收获满满,未来希望有更多机会可以与更多的市县科协开展联合活动,真正将有质量的科普带入寻常百姓身边。
孙璐璐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会员 中国民航博物馆社会教育部科普活动管理人员
以法为基,以标为梯,以创为径。本次培训内容丰富,赋予我们依法科普的坚实坐标根基,提供了清晰的成长路径和发展阶梯,总结了组织创新等做好科普工作的关键策略。作为科普工作者,我将以《科普法》为遵循,不断学习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基于馆藏科普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在科普岗位上发挥“科学翻译官”的积极作用。
来源: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记者:王菁
编辑:李燕
责编:胡锦红
编审:赵培坚
来源: 武汉教育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