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省多地暴发基孔肯雅热,截至7月24日,佛山市5个区已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超过4000例,这个略显拗口的名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健康威胁?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科学认识,理性应对。

一.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1],咳嗽、打喷嚏、聊天及其他日常接触不会引起感染。在我国,传播基孔肯雅热的白纹伊蚊在我国分布范围极为广泛,覆盖了从北到南、从东到西的大部分区域,而埃及伊蚊则集中于海南沿海、广东及云南边境等热带亚热带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伊蚊滋生,尤其是在夏季和秋季,发病风险相对增加。

二.感染基孔肯雅热的临床症状是什么?

① 感染基孔肯雅热后,突发高热是最先出现的症状,患者体温可迅速升至39℃以上,一般持续3-5天,部分患者甚至可持续1周左右。

② 发热时往往伴随寒战、全身乏力等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流感。

③ 同时,患者会伴随关节疼痛,常见于手腕、脚踝、手指、膝盖等小关节,疼痛剧烈且持续,可长达数周甚至数月,从而影响活动能力,这也是该疾病得名的原因(“基孔肯雅”源自非洲坦桑尼亚的土著马孔德语,意为“弯成弓的样子”或“蜷缩起来”,形象描绘了患者因剧烈关节疼痛而弯腰曲背的姿态),约有30%-40%的患者关节疼痛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形成慢性关节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④ 此外,还可能出现头痛、肌肉疼痛、皮疹等症状,皮疹通常在发热后2-5天出现,多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分布于四肢或躯干,持续数天后自行消退。

⑤ 少数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尤其对于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风险更高[2]。

三.基孔肯雅热可以选择什么药物治疗?

在治疗用药方面,由于目前尚无特效抗基孔肯雅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核心目标是缓解发热和关节剧痛[3-5]。

①退热的药物治疗:解热镇痛药是主要手段,但药物选择需谨慎,特别是要警惕合并登革热感染的风险。针对急性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如急性疼痛、发热、关节痛),建议优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500-1000mg,每日3次),但注意避免用于有肝病的患者。;对于已排除登革病毒感染,且对乙酰氨基酚禁忌或无法缓解症状的患者,可选用萘普生(375-500mg,每日2次)、布洛芬(400-800mg,每日3次)或其他NSAIDs。

②皮疹的药物治疗:急性基孔肯雅热患者的皮疹多可自行消退,无需特殊治疗。

③皮肤瘙痒的药物治疗:若伴随瘙痒或烧灼感,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口服抗组胺药对症处理[6]。

④慢性关节疼痛的药物治疗:针对基孔肯雅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期后慢性关节疼痛,药物治疗需遵循阶梯化、个体化原则,兼顾抗炎镇痛效果与长期用药安全性。NSAIDs仍是基础选择,但长期使用需警惕胃溃疡或出血风险。若经2-3种不同NSAIDs(每种疗程2周)治疗后症状无改善,且患者存在关节痛、关节炎、肌腱炎或滑囊炎,可考虑使用局部外用贴剂或全身性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10-20mg/d,持续5日,剂量根据症状严重程度调整,随后10日内逐渐减量至停用)[5]。若患者在感染发作后临床表现(尤其是疑似炎性关节炎)持续至少3个月,则应转至风湿科接受评估并酌情启动抗风湿类药物(DMARDs)治疗。同时,药物治疗需与物理治疗(如关节功能锻炼、热敷理疗)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改善关节功能、减少疼痛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⑤ 其他用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对缓解发热、疼痛所致不适至关重要,可适当饮用含电解质的饮料以维持水盐平衡,促进恢复。

注意:由于登革病毒感染可能引发出血性并发症,使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会加重该风险,所以对于可能合并登革病毒感染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或其他NSAIDS需满足严格条件:已排除登革病毒感染,或距症状发作至少14日,且患者至少48小时无发热、无重度登革警示征象(重度腹痛、持续呕吐、黏膜出血、胸腔积液或腹水、嗜睡、肝肿大及血细胞比容增加伴血小板计数下降)。儿童使用水杨酸类药物有引发Reye综合征风险,应避免使用。

**四.**基孔肯雅热的预后与就医提示

无论是否接受治疗,多数患者的症状可在1个月内缓解。需住院治疗的情况较少,主要包括婴儿、老年人、存在器官受累疾病或基础疾病相关严重并发症的免疫功能受损患者。

需格外关注,用药期间若症状未明显改善,或出现新的症状(如严重头痛、心慌、呼吸困难等),需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五.该怎么预防基孔肯雅热

预防永远胜于治疗,目前我国尚无可供使用的基孔肯雅病毒疫苗,因此在基孔肯雅热的防控中,防蚊灭蚊是关键。

①居家可安装蚊帐、纱窗,适时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等。同时做好环境卫生,清除阳台、花盆、下水道等部位的积水,定期对积水处喷洒杀虫剂,从源头避免蚊虫滋生,从而降低感染风险。

②外出前往流行区或蚊虫多的地方,要穿长袖衣服、长裤,在暴露皮肤涂抹蚊虫驱避药物。

③若不慎被蚊虫叮咬,需注意避免过分抓挠,反复抓挠会破坏皮肤表层的保护屏障,使破损处更容易接触到空气中的细菌、污垢,进而引发局部感染。可先用流动的清水或肥皂水轻柔清洗叮咬处,再用冷毛巾或冰袋冷敷几分钟来缓解瘙痒,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涂抹炉甘石洗剂、薄荷膏等安全的止痒药剂。

外出旅游后若出现发热、寒战、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并主动说明旅行时间和地点,以尽快得到诊治。

参考文献

[1] Weaver SC, medicine MLJTNEjo. Chikungunya virus and the global spread of a mosquito-borne disease. 2015, 372(13): 1231-1239.

[2] Watson H, Nogueira-Hayd RL, Rodrigues-Moreno M, Naveca F, Calusi G, Suchowiecki K, Firestein GS, Simon G, reports AYCJS. Tender and swollen joint counts are poorly associated with disability in chikungunya arthritis compared to rheumatoid arthritis. 2021, 11(1): 18578.

[3] Simon F, Parola P, Grandadam M, Fourcade S, Oliver M, Brouqui P, Hance P, Kraemer P, Mohamed AA, Lamballerie Xd, Charrel R, Medicine HTJ. Chikungunya infection: an emerging rheumatism among travelers returned from Indian Ocean islands. Report of 47 cases. 2007, 86(3): 123-137.

[4] Javelle E, Ribera A, Degasne I, Gaüzère B-A, Marimoutou C, diseases FSJPnt. Specific management of post-chikungunya rheumatic disorder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59 cases in Reunion Island from 2006-2012. 2015, 9(3): e0003603.

[5] Simon F, Javelle E, Cabie A, Bouquillard E, Troisgros O, Gentile G, Leparc-Goffart I, Hoen B, Gandjbakhch F, Rene-Corail P, Franco J-M, Caumes E, Combe B, Poiraudeau S, Gane-Troplent F, Djossou F, Schaerverbeke T, Criquet-Hayot A, Carrere P, Malvy D, Gaillard P, Wendling D, infectieuses SdpidlfJMem. French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ikungunya (acute and persistent presentations). November 2014. 2015, 45(7): 243-263.

[6] Bhat RM, Rai Y, Ramesh A, Nandakishore B, Sukumar D, Martis J, dermatology GHKJIjo. Mucocutaneous manifestations of chikungunya Fever: a study from an epidemic in coastal karnataka. 2011, 56(3): 290-294.

来源: 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 杨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