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身体里,存在许多微生物,其中有一种名为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的细菌,正悄然影响着许多人的健康。今天,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这个与胃部健康息息相关的“小家伙”。

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微厌氧、耐酸的细菌,因其外形呈螺旋状而得名。它堪称细菌界的“特种兵”,能够在胃酸这种强酸环境中顽强生存。全球约有50%的人口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而在我国,感染率更是高达40%-60%。它主要寄生于人的胃部及十二指肠内,黏附于胃黏膜及细胞间隙,一旦在胃里“安营扎寨”,就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

传播途径

1.口-口传播

这是幽门螺旋杆菌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共用餐具、水杯,接吻,甚至咀嚼食物喂给儿童等行为,都可能导致幽门螺旋杆菌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例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不使用公筷夹菜,就可能造成细菌的传播。

2.粪-口传播

幽门螺旋杆菌可随大便排出体外,如果污染了水源或食物,其他人接触后就容易被感染。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饮用被污染的水,或食用未洗净的蔬菜水果,都有感染风险。

3.胃-口传播

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密切接触频繁,一人感染后很容易传染给其他家庭成员。共用牙刷这种不良卫生习惯,也会增加感染几率。

感染后的症状与危害

1.早期症状隐匿:

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密切接触频繁,一人感染后很容易传染给其他家庭成员。共用牙刷这种不良卫生习惯,也会增加感染几率。

2.长期危害严重:

引发胃部炎症与溃疡:

幽门螺旋杆菌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引发持续炎症,约80%-90%的感染者会发展为慢性胃炎。长期炎症刺激还会损伤胃黏膜,增加胃酸对胃黏膜的侵蚀,导致约10%-20%的感染者出现胃或十二指肠溃疡,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出血或穿孔。

增加胃癌风险:

幽门螺旋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类致癌物。长期感染可能会促使胃部经历“慢性炎症→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病变过程,最终增加患胃癌的风险。约1%-3%的感染者可能发展为胃癌。此外,它还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密切相关。

导致消化不良与营养吸收障碍:

感染后可能会出现早饱、嗳气、餐后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胃黏膜的损伤还会影响铁的吸收,或因慢性胃出血导致贫血。严重的胃炎或胃萎缩会使内因子分泌减少,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进而引发巨幼细胞性贫血或神经损伤。

全身性影响:

部分研究提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全身性疾病有关,不过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诊断方法

1.呼气试验:

包括¹³C/¹⁴C呼气试验,这是目前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准确性高达95%以上。患者只需口服含有碳-13或碳-14同位素标记的尿素溶液,然后检测呼出气体中是否含有幽门螺旋杆菌分解尿素产生的同位素标记的二氧化碳,即可判断是否感染。不过要注意,¹⁴C具有放射性,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2.胃镜检查:

在进行胃镜检查时,医生可以取胃黏膜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病理活检、细菌培养等,直接观察胃黏膜情况并检测幽门螺旋杆菌。但胃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检查,过程相对复杂,患者可能有不适感,且存在一定的漏检几率,目前不作为常规筛查手段。

3.粪便抗原检测:

通过检测粪便中的幽门螺旋杆菌抗原来判断是否感染,适合儿童及无法配合呼气试验者。

4.血清抗体检测: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幽门螺旋杆菌特异性抗体,可判断是否感染过。但此方法只能提示既往感染,无法区分是现感染还是曾经感染,不推荐用于疗效评估。

治疗方案

1.根除指征

通常建议所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进行治疗,除非存在禁忌症,尤其是合并消化性溃疡、胃癌家族史、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等情况者,更应积极治疗。

2.标准疗法

目前常用四联疗法,即质子泵抑制剂+铋剂+2种抗菌药,疗程为持续用药14天。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其作用是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为其他药物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胃部环境。

铋剂:铋剂是一种黏膜保护剂,有辅助杀菌作用。

两种抗生素:常用的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组合。

3.治疗后复查

在完成治疗停药4周后,需要进行复查,一般推荐呼气试验,以确认幽门螺旋杆菌是否被成功根除。如果初次治疗失败,通常建议3-6个月后在医生指导下开启新一轮治疗。治疗期间,患者务必严格遵医嘱按时服药,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以防细菌耐药,降低治疗效果。

预防措施

1.注重饮食卫生:

食物选择与处理:尽量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生肉、生海鲜、未洗净的蔬菜水果等,这些食物可能携带幽门螺旋杆菌。食物要彻底清洗和煮熟后再食用,尤其是肉类、蛋类和海鲜。

用餐习惯:倡导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避免互相夹菜。家庭聚餐、外出就餐时,使用公筷公勺能够有效减少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此外,要注意避免饮用生水,选择安全可靠的饮用水源。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饭前便后彻底洗手(使用肥皂/洗手液,按七步洗手法充分揉搓各部位,持续不少于20秒),防止手上细菌经口进入胃部。

口腔卫生:注意口腔清洁,按时刷牙,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定期更换牙刷,建议每3个月更换一次。因为幽门螺旋杆菌也可能在口腔中存活,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减少细菌滋生。

3.定期体检筛查:

高危人群:有胃癌家族史、长期胃部不适(如胃痛、胃胀、反酸、烧心等)、生活在幽门螺旋杆菌高感染地区者,建议定期进行检测,早发现、早治疗。

家庭筛查: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一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建议其他家庭成员也进行检测。因为幽门螺旋杆菌具有家庭聚集性传播的特点,共同筛查和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再次感染的风险。

幽门螺旋杆菌虽然对胃部健康存在潜在威胁,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定期体检筛查,就能够有效预防感染,保护我们的胃部健康。如果出现胃部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守护好自己的“胃”来。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 消化内科 孙荣豪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 孙荣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