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原创网络动画短片《中国奇谭》在新春贺岁档爆火,其中第一集《浪浪山的小猪妖》强势出圈,收割了大量粉丝。最近,以“小猪妖”为首的“浪浪山”的小妖怪们又火了——
8月2日,《中国奇谭》的衍生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上映,该片讲述了由小猪妖、蛤蟆精、黄鼠狼精、猩猩怪组成的“草根取经团”,在西行冒险之旅中跌宕起伏的故事。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上映1天,总票房突破6000万元。爆火之余,我们发现,作为主角团队中唯一以两栖动物为原型的“蛤蟆精”受到不少观众的喜爱——
图片来源:社交网络截图
蛤蟆是哪些两栖动物的“俗称”?
目前生活还生活在地球上的两栖动物,除了无足的蚓螈目外,主要分为两大“阵营”——无尾目、有尾目。顾名思义,这两目名称的由来,与这两大类两栖动物身体特征的重要区别有关,即“有尾”和“无尾”。
有尾目下的两栖动物终生长有扁平的长尾巴,外表有点像蜥蜴,比如我们熟知的大鲵(俗称“娃娃鱼”)就属于有尾目。
无尾目下的两栖动物幼体有尾巴,但成体无尾巴,我们所熟知的蟾蜍、青蛙等都属于无尾目。
2015年2月4日在张家界市“大鲵科技馆”里拍摄到的一条人工饲养的大鲵(俗称“娃娃鱼”)。(新华社记者李尕摄)
而我们常说的“蛤蟆”,从广义上来讲其实就是泛指两栖动物中的无尾目之种类,当然,我们习惯于管蟾蜍叫“蛤蟆”之前,在前面加个“癞”字。
我国地大物博,“蛤蟆”(即无尾目)物种资源丰富。根据“中国两栖类”信息系统的资料,截至2025年已收录无尾目9科54属608种[1]。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些有趣的“蛤蟆”知识,看看它们是如何“成精”的。
01 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相声里的“清蒸哈什蚂”是ta?
喜欢听相声的朋友可能听过,“蒸羊羔、蒸鹿尾……清蒸哈什蚂”,这是著名相声大师李德钖所编经典相声《报菜名》中的“菜单”。“哈什蚂”到底是什么?坊间以及学界的一些观点认为,哈什蚂是林蛙的“满语译音”[2]。在《四库全书》《辽海丛书》中也出现过有关“哈什蚂”的记载。而在《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下卷) 无尾目 蛙科》中,则更具体的认为,“哈什蚂”是东北林蛙[3]。
东北林蛙是无尾目-蛙科-林蛙属,在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有分布。东北林蛙确如像相声中所说的那样,是“珍馐”。不仅被因肉嫩味美被食用,还被作为药用。不过,正因如此,该物种曾经因滥捕乱捞、森林砍伐、工业废水排放等因素,致使其生态环境破坏,资源量减少,一度被我国列为“三有”保护动物。不过由于近年来其种群数量的恢复,在最新的“三有”保护动物名单中,即《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2023年第17号)( 2023年6月26日公布实施)[4],东北林蛙已被调出。
02 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我宣布,我是“青蛙”的代名词
在我国的中原地区、长江流域一带,农民们都亲切地将一种蛙类称为青蛙、田鸡,这就是黑斑侧褶蛙[5]。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就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描述。不得不佩服古代诗人,他们的观察细致入微,黑斑侧褶蛙和农业丰收有着重要的联系。
黑斑侧褶蛙(图片来源:Wikipedia)
黑斑侧褶蛙属于无尾目-蛙科-侧褶蛙属,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岭山脉以北稻田区,是我国最常见的蛙类之一。由于黑斑侧褶蛙多以直翅目、膜翅目、鞘翅目等昆虫为食,因此捕食害虫的能力十分突出。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浙江省的新昌县、缙云县曾进行过“护蛙灭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护蛙区域的虫口密度比施药区域下降了约30~50个百分点[6]。
由于出色的护农能力,黑斑侧褶蛙也被誉为“护谷虫”。黑斑侧褶蛙亦曾因过度捕捉、栖息地破坏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锐减。但由于近年来保护措施得当,也已在最新的“三有”动物保护名单中被调出[7]。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局令第7号)(2000年8月1日以国家林业局令第7号发布实施)黑斑蛙即黑斑侧褶蛙位列其中。
03 臭蛙:搞笑一家“蛙”——臭烘烘+冰桶挑战?
臭蛙属(Odorrana)是一类蛙而非一种蛙,这个属名听起来有点搞笑,是不是这个属的蛤蟆臭臭的?还真是这样,臭蛙属中的一些物种其身体会散发出不可名状的味道。比如,分布于我国云南、广西等地的云南臭蛙,体长在30厘米以上、体表有黄绿色相间花纹的个体,其体表分泌物很多,会散发出浓烈的葱臭味。
不过臭蛙属物种的搞笑点不止这一个。分布于我国甘肃、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等地的绿臭蛙,其成蛙常常喜欢蹲在溪流湍急段生有苔藓的石头上,这里由于水流湍急,因而会有大量飞溅的水花,而绿臭蛙偏偏将头迎向飞溅而来的水花,任水花“砸”向自己的脑袋,可谓两栖届的“冰桶挑战”。
04 海陆蛙(Fejervarya cancrivora):上得了陆地,下得了海洋
目前地球现存的海洋生物中,我们似乎看不到两栖动物的身影。从理论上来讲,两栖动物是海洋“天残”——裸露而渗透性强的皮肤、体表无鳞片、羽毛等“护甲”,一旦将其置入海洋环境中,含盐量较高的海水会打破其体液的“天平”,从而要了它们的小命。
然而,世界上偏偏就有些两栖动物不信这个邪,比如属于无尾目-蛙科-陆蛙属的海陆蛙,栖息于东南亚及我国海南红树林的半咸水环境中,可耐受的环境盐分高达海水盐度的60%以上(一般两栖类仅为10%)。研究发现,它通过“血浆中高的盐离子浓度(主要是钠离子和钾离子)以及血浆和组织(主要是肝脏和肌肉)中高的尿素浓度”[8]等绝技实现了半盐水生活。不过,它们的活动范围一般不超过咸水环境的100米以外[9],且由于栖息环境另类,其食谱也带有“海的味道”,多以鱼、虾、蟹等为食,又被称为“食蟹蛙”。
作者:盒子猫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陈竞峰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策划:翟国庆
出品:科普中国
参考文献:
[1]中国两栖类.我国各省两栖类物种丰富度热图[EB/OL].https://www.amphibiachina.org/distribution,2025-7-1.
[2]尹世超.东北方言概念词典[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费梁,胡淑琴,叶昌媛,等.《中国动物志》两栖纲(下卷)无尾目蛙科[J].两栖爬行动物研究, 2009,10.
[4]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2023年第17号)(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EB/OL].https://www.forestry.gov.cn/c/www/gkzfwj/509750.jhtml,2023-6-26.
[5]中国两栖类.黑斑侧褶蛙[EB/OL].https://www.amphibiachina.org/species/416/display/display,2025-7-1.
[6]费梁,胡淑琴,叶昌媛,等.《中国动物志》两栖纲(下卷)无尾目蛙科[J].两栖爬行动物研究, 2009,10.
[7]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2023年第17号)(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EB/OL].https://www.forestry.gov.cn/c/www/gkzfwj/509750.jhtml,2023-6-26.
[8]Shao Y , Wang L J , Zhong L ,et al.Transcriptomes reveal the genetic mechanisms underlying ionic regulatory adaptations to salt in the crab-eating frog[J].Scientific Reports, 2015, 5(2):17551.DOI:10.1038/srep17551.
[9]费梁,胡淑琴,叶昌媛,等.《中国动物志》两栖纲(下卷)无尾目蛙科[J].两栖爬行动物研究, 2009,10.
注意:封面图为电影截图
来源: 科普中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