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障药品的安全与效力,让我们携手探索夏季药品的正确储存之道。
一、温度控制:药品储存的“温度计”
不同药品对温度的要求各不相同,夏季的高温使得部分药品的储存变得尤为关键。
1. 冷藏药品
特定药物,包括胰岛素、益生菌、部分栓剂(如退热栓、干扰素栓)以及未开封的生物制剂,必须在2℃至8℃的冷藏条件下妥善保存,以确保其疗效。例如,未开封的胰岛素通常需要保存在2℃至8℃的冷藏环境中,一旦开封,其有效保存期可以达到长达4周。双歧杆菌作为益生菌,需要在2℃至8℃的环境下储存和运输,以保持其活性及效果。这是因为这些药物在高温下容易变质或失去活性。家庭中应准备一个专用的医药冰箱,或冰箱中的一个独立区域,专门用于存放这些冷藏药物。注意,冷藏药物不可冷冻,一旦冷冻,药物的结构可能会发生改变,影响疗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依据《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25版,已开封的胰岛素在室温下可以保持4周,即在28天内使用是无菌的。然而,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药物效价呈下降趋势,因此应尽量避免药液开启后放很长时间,正常按治疗剂量注射完即可。超过这个时间,胰岛素的生物学活性可能会降低,因此建议在一个月内使用完毕。具体保存时间还需参照药品说明书。
药品的适宜储存条件
部分药品,包括急救药品和维生素C,需置于阴凉环境下以保持其稳定性。研究指出,维生素C在不同温度下的降解速率存在差异,例如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其含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少。若环境温度超过30℃,建议将此类药品暂存于冰箱冷藏室或阴凉之地,同时务必避免冷冻。此外,对于某些口服液体制剂,如糖浆剂,在开封后也应在不超过25℃的室温条件下保存,并应尽快使用完毕。
2.常温储存药品
依据《中国药典》所定标准,药品的储存条件可划分为常温(10℃-30℃)、阴凉处(温度不超过20℃)、凉暗处(需避光且温度不高于20℃)、冷处(温度范围为2℃-10℃)等类别。大多数药品适宜在常温条件下保存,但特定药品可能需更为严苛的温度区间,例如15℃~25℃或20℃~30℃。然而,这并不等同于可以任意放置。即便是标注为常温储存的药品,也需远离阳光直射及高温场所,诸如窗台边或车内。药品储存的环境需保持干燥且通风顺畅,以防潮湿引发霉变。
二、防潮防湿:药品的“干燥剂”
在夏季高湿度环境下,药品易受潮,这可能导致药品质量下降和疗效受损。药品储存要求维持在特定的湿度范围内,一般为35%至75%。因此,防潮防湿成为夏季药品储存的关键环节。
1. 密封保存
对于易吸潮的中成药、胶囊、糖衣片等药品,应采取密封保存措施。开封使用后,应立即拧紧瓶盖,以防止外界湿气的侵入。若药品包装内含干燥剂,应妥善保留并置于瓶内,以维系瓶内的干燥状态。然而,需注意的是,干燥剂一旦开封,其吸湿能力会迅速减弱,此时应及时更换或丢弃,以避免误食或对药品保存产生不良影响。
2. 使用防潮工具
除药品自带的干燥剂外,药箱内可放置防潮工具,如竹炭包、硅胶干燥剂等,以吸收药箱内的湿气,保持药品干燥。切记,防潮工具犹如忠诚的卫士,需定期更换或晾晒以复原其效能,确保药品干燥得以持久保障。
3. 避免潮湿环境
药品应避免存放在潮湿环境中,如厨房、卫生间等。这些环境因素如同潜藏的刺客,无声无息地侵蚀着药品的防护层,致使其品质日渐衰退。特别是在梅雨季节等湿度极高的时期,更应加强药品的防潮措施。
三、避光保存:药品的防护屏障
光线,这位无形的化学反应大师,对某些药品的稳定性起着举足轻重的调节作用,特别是针对含有光敏成分的药品而言。因此,避光保存成为夏季药品储存的关键环节。
1. 采用遮光/避光盒
对于需要遮光、避光保存的药品,例如维生素类、硝酸甘油等,建议采用遮光/避光盒进行封装,例如棕色瓶或黑色包装材料包裹的无色透明或半透明遮光/避光。这些避光盒仿佛铜墙铁壁,坚不可摧,有效地将光线拒之门外,为药品筑起了一道牢固的防线。
2. 维持原包装
部分药品的原包装具有良好的避光性能,例如铝箔板包装的片剂、棕色瓶装的药品等。在使用药品时,应保持原包装的完整性,避免随意更换容器。若必须更换容器,应选择具备避光功能的容器。
3. 防止阳光直射
无论是未开封还是已开封的药品,均应避免阳光直射。在存放药品时,应选择阴凉或背光处,避免将药品放置在窗台、阳台等阳光直射的区域。
四、药品分类储存:药品的“整理箱”原则
为确保药品管理的高效与安全,应严格执行药品分类储存原则,从而提升取药效率,有效预防药品混淆与误用情况的发生。
1. 内服药与外用药的分隔
内服药与外用药必须实行严格的分隔储存措施,以避免潜在的混淆和误用风险。建议使用色彩鲜明的标签或标识系统加以明确区分,以便在紧急时刻迅速识别并获取所需药品。
2. 儿童用药的特殊储存
儿童用药应特别存放于儿童无法接触的区域,以防止儿童误食引发中毒事件。建议使用配备安全锁的药品柜或抽屉进行储存,以确保用药安全。
3. 特殊药品的密封与适宜环境储存
针对具有特殊气味或挥发性的药品,如中药材、精油等,需采取密封保存措施,以防其气味干扰其他药品或造成挥发性成分损失。此外,这些药品还应存放在干燥且通风良好的环境中,以避免潮湿引起的霉变问题。
五、周期性检验:药品的“健康档案”
为保障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周期性检验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该过程涉及对药品的有效期限进行核查、对药品的物理性质和色泽进行观察等。
1. 核查有效期限
在使用任何药品之前,必须对其有效期限进行核查,以确保药品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保持安全有效。对于临近有效期的药品,建议优先考虑使用或咨询药师,以评估其是否仍适宜继续使用。一旦药品超过有效期限,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处理,以防止可能对健康造成的风险。
2. 观察药品的物理性质和色泽
定期检查药品的物理性质和色泽同样至关重要。若发现药品出现变色、变形、沉淀、异味或瓶口出现霉斑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寻求药师或医疗机构药房人员的帮助。这些异常现象可能是药品变质的迹象,包括药效减弱、产生有害物质,甚至引发过敏反应,继续使用将可能对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3. 记录开封时间
对于已经开封的药品,应在包装上明确标注开封时间。这一措施有助于提醒使用者及时用完药品,并避免使用过期药品。同时,通过记录开封时间,我们可以有效监控药品的保存期限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六、特殊剂型药品的储存要点
除遵循上述通用储存原则外,不同剂型的药品在夏季储存时需注意以下特殊事项。
1. 片剂/胶囊剂
多数片剂和胶囊剂适宜在室温(10℃-30℃)的阴凉干燥处保存,湿度应控制在35%~75%以防止药品吸潮或降解。防潮至关重要,因此务必避免将此类药品置于潮湿场所,例如浴室等。拆封药品后,请务必拧紧瓶盖,并妥善保留瓶内的干燥剂,以确保药品干燥。铝箔板包装的片剂因具备良好的避光性能而备受推崇,而棕色瓶装的药品,则建议保持原包装,以维护其独特性质。
2. 软膏/乳膏剂
室温条件下,多数软膏与乳膏剂均可妥善保存,但务必留意高温环境可能导致的分层或油质析出现象。因此,在使用软膏或乳膏后,务必拧紧管口,防止细菌、灰尘等外界污染物进入。同时,为了保障药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建议将其存放在25℃以下的适宜环境中。
3. 栓剂
栓剂应妥善保存在2-8摄氏度的冷藏环境下,以确保其形态和药效的稳定,避免因温度不当导致的质量受损。在使用栓剂前,应提前将其取出,待其稍微回温后再使用。剩余栓剂应及时归置冰箱,以防温度变化频繁削弱药效。
4. 喷雾剂(气雾剂、粉雾剂)
喷雾剂应妥善存放于室温环境,避免置于温度超过30℃或阳光直射的地方,以防止其易燃性增加或因高温导致的药效变质。高温环境下,喷雾剂罐内压力可能剧增,存在安全隐患,如爆炸风险。此外,药品可能因高温而变质失效。在使用喷雾剂时,要避免撞击或拆解,以免损坏药罐结构。
5. 口服液体药品
一项由宁波市药品检验所进行的实验研究指出,口服液体制剂在开封后若未妥善储存,例如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敞口存放,微生物滋生的风险显著增加。实验结果显示,在第7天时,部分样品的霉菌和酵母菌总数已超出药典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标准。因此,为了确保药品安全和疗效,对于开封后的口服液体制剂,必须严格遵循说明书或专业人员的指导进行妥善储存。糖浆剂、混悬剂、无防腐剂口服液等不同类型的口服液体药品在开封后的储存条件各不相同。总体而言,这些药品在开封后均须置于避光、密封的环境中保存,部分还需冷藏或放置于阴凉干燥处,并强烈建议尽早使用完毕。
夏日药品储存之道,你是否已掌握?
夏季高温潮湿的环境对药品的储存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为了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药品储存方法。这包括控制温度、防潮防湿、避光保存、分类存放以及定期检查等方面。同时,对于不同剂型的药品,我们还需要了解其特殊的储存要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养成良好的药品储存习惯,将药品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避免高温、潮湿、阳光直射等不利因素对其造成影响。同时,也要定期对药品进行检查和清理,确保药品的质量和疗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需要时放心地使用药品,为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 科学药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