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绿、新鲜的蚕豆,是许多人的心头爱!清炒、炖汤.....满嘴的清香,绿色又健康!但你能想到吗?就是这安全、无公害的美食却暗藏着大大的隐患!
岳阳县人民医院儿科陈利医师近日就接诊了一位患“蚕豆病”的3岁宝宝。
那天正值陈利医师当班,许奶奶(化名)抱着宝贝孙子慌慌张张跑来,“医生,快!快看看我小孙孙,一直喊肚子痛,还吐了好几次,半天都没有吃东西了,尿像酱油一样,急死人了.......”
(AI合成)
经过询问得知:孩子前天吃了十几颗蚕豆,出现血尿、腹痛、呕吐,查看患儿口唇、结膜、指甲苍白,皮肤黄染,尿呈酱油色,精神差,入院后完善检查最终确诊为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导致的溶血性贫血(俗称“蚕豆病”),经过一系列对症治疗后宝宝健康出院了。
(治疗前血红蛋白严重偏低)
(治疗后血红蛋白恢复正常)
(尿液也慢慢转为清亮)
看着活蹦乱跳的小孙孙,许奶奶长长舒了口气!
但奶奶还是满脑子疑惑,蚕豆不是好东西吗,怎么还能让人生病?
科普时间
陈利医师介绍:蚕豆病是一种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导致的溶血性疾病。
当患者接触某些特定物质时(如蚕豆、特定药物等),引发红细胞破裂,导致的急性溶血性贫血。以云南、海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多见。
一、蚕豆病的诱因
1、食物:
蚕豆及制品。
2、药物:
磺胺类抗生素(磺胺甲恶唑)、抗疟药(伯氨喹)、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某些中药:(金银花)。
3、化学物质:
樟脑丸、紫药水、染发剂。
4、感染或应激:
病毒/细菌感染可能诱发溶血。
二、蚕豆病的表现
(一)早期症状:
1、全身不适:头晕、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
2、腹痛或腰痛:有阵发性腹痛或腰痛。
3、发热:可突然出现发热症状,其体温可超过38℃,同时可伴有精神萎靡不振的表现。
(二)溶血的症状:
1、尿色改变:患者小便颜色可逐渐变深,可呈茶色或酱油色。
2、黄疸:主要以皮肤、眼睛发黄为主,如果黄疸的情况比较严重,还可影响脑功能,进而出现相关的神经系统表现,比如昏迷、抽搐和嗜睡等。新生儿可能被误诊为“生理性黄疸”,未引起重视引起胆红素脑病。
3、贫血:对于溶血导致患者贫血,可表现为头晕、乏力、心慌和面色苍白等症状。
4、肝脾大:主要见于慢性溶血患者,可出现肝脾增大的表现,从而导致腹部膨隆,引起腹部胀痛、早饱等不适感。
5、急性肾衰竭:严重者出现无尿或少尿,引起肾功能衰竭。
三、蚕豆病的治疗
蚕豆病无特效药,主要是对症治疗:
(1)去除病因:贫血较轻者在禁止吃蚕豆后溶血于1周内自行停止,不需治疗。
(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碱化尿液:供给足够的水份,有急性肾衰竭的需血液透析治疗。
(3)输血治疗:对于贫血严重、进展快速的重症溶血性贫血,需输G6PD正常的红细胞。
(4)新生儿黄疸:可予以蓝光治疗,个别严重者考虑换血疗法,防止胆红素脑病发生。
四、蚕豆病的预防
1、禁食蚕豆或蚕豆加工品,避免在蚕豆开花、结果或收获季节去蚕豆地。
2、禁用的日用品:
樟脑丸、臭丸、冬青油、颜料、无比膏、平安膏、跌打酒有牛黄、兰汞水、紫药水(龙胆紫),白花油、万金油或红花油等(均含有水杨酸),有些杀虫剂的喷雾。
3、禁用及慎用的药物:
4、此类患儿有不适时,建议到医院就诊,并向医生说明患有蚕豆病,避免自行服药造成病情加重,引起急性溶血。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岳阳县人民医院 儿科 陈利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岳阳县人民医院 儿科 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