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把飞行中的耳闷、耳胀当成“小毛病”,可一旦遇上感冒,这种不适会瞬间升级为“剧痛”,甚至持续好几天。为什么会这样?答案藏在一条叫“咽鼓管”的小通道里。
一、飞机起降时,耳朵发生了什么?
飞机爬升或下降时,外界气压在几十秒内骤升或骤降。鼓膜外侧的气压随之变化,而鼓膜内侧的中耳腔却像一个“密闭房间”,必须依靠咽鼓管这条“通风管”与外界相通,才能平衡压力。正常情况下,我们只需打个哈欠、嚼嚼口香糖,咽鼓管便瞬间打开,压力差消失,耳朵“噗”地一声恢复通畅。
二、感冒时,咽鼓管被“堵死”了
感冒病毒会让鼻甲、鼻咽部黏膜充血、水肿,分泌大量黏液。咽鼓管的开口正好藏在鼻咽侧壁,一旦被肿胀的黏膜“封门”,再想通过吞咽、打哈欠打开它就难上加难。于是鼓膜两侧形成巨大压力差:外侧压力骤减(起飞)或骤增(降落),鼓膜被迫向外鼓出或向内凹陷,剧烈牵拉痛觉神经,出现刀割样、搏动样疼痛,这就是“航空性中耳炎”。
三、剧痛之后,还可能留下“后遗症”
若压力差持续过大,鼓膜可能破裂;中耳内负压还会把血管里的液体“吸”出来,形成中耳积液,导致闷胀感持续数日,甚至继发细菌感染,演变为化脓性中耳炎,出现耳流脓、听力下降。
四、如何预防和缓解?
能不飞就不飞:急性感冒、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发作期,尽量避免乘机。
药物先行:起飞前30分钟使用含“伪麻黄碱”或“羟甲唑啉”的鼻喷剂,可快速收缩鼻甲、打开咽鼓管;口服抗组胺药或减充血剂也能减轻水肿。
主动通气:起飞和降落时频繁做吞咽、咀嚼、打哈欠动作,或尝试“瓦尔萨尔瓦动作”(捏鼻闭嘴,缓慢用鼻呼气),但切忌用力过猛。
辅助工具:佩戴“气压平衡耳塞”可减缓压力变化速度;婴幼儿可喂奶、使用安抚奶嘴促进吞咽。
疼痛出现后的处理:落地后若持续剧痛、听力下降,应尽早就医。医生可通过耳镜、声导抗检查判断是否有积液或穿孔,必要时行鼓膜穿刺、置管或抗感染治疗。
一句话总结:感冒时坐飞机耳朵剧痛,并非“小题大做”,而是咽鼓管被堵后,鼓膜在气压差中“受夹板气”的结果。提前干预、及时就医,才能把一场潜在的中耳损伤化解为旅程中的小插曲。
来源: 科普驿“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