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汉寿县人民医院消化科团队凭借精湛医术,为一名69岁患者成功实施了首例乙状结肠巨大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此次高难度微创手术的开展不仅让老人免受开腹手术的创伤与疼痛,同时最大程度保留了患者肠道结构与功能,标志着医院在消化道肿瘤微创治疗领域迈入了新的高度。
病例回顾
家住罐头嘴镇的肖大妈(化名)3个月前出现排便异常,每日排便次数增至3-4次,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偶伴便血。
在家人陪伴下,肖大妈来到汉寿县人民医院就诊,经无痛肠镜检查发现,其乙状结肠内长有一个巨大肿瘤,几乎占据整个肠腔环周,病理活检提示:肿瘤腺上皮呈中度非典型增生,虽暂未发现癌细胞让家属稍感安心,但活检存在局限性,肿瘤是否癌变,需完整切除后全面送检才能最终确认。为尽快明确病情、接受规范治疗,肖大妈办理了住院手续。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初步判断肖大妈肿瘤倾向良性,治疗方案可选择外科手术或内镜微创手术。管床医生向肖大妈及家属详细说明两种手术方案的利弊:外科手术根治性明确,但创伤大、恢复周期长,且可能出现并发症;内镜微创手术无需打孔、开刀,创伤小、恢复快。既希望彻底根治、又恐惧外科手术痛苦的肖大妈,一时陷入两难。
消化科陈代顺主任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与肖大妈及家属进行沟通,深入讲解内镜下微创手术的可行性与潜在风险。经过慎重考虑,肖大妈及家属选择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陈代顺主任随即组织消化科团队开展术前讨论,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与应急预案。
7月4日,经过充分术前准备,在普外科二病区及麻醉科的大力支持下,陈代顺主任与田成双副主任医师“强强联手”,以“接力赛”式精细操作,通过内镜精准定位肿瘤边界,在黏膜下层小心翼翼地剥离组织。
由于肿瘤直径超10cm且呈环周生长,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剥离过程中需时刻防范出血和穿孔风险,团队凭借丰富经验与精细操作,历经5个多小时艰苦奋战,最终将肿瘤完整剥离,术中出血量少,未出现任何并发症。
▲术后病理报告
术后病理报告显示:肿瘤为良性,且切缘干净、无残留,达到根治效果。肖大妈术后恢复良好,一周后康复出院。出院时她欣喜地说:“没想到这么大的肿瘤不用开刀就能治好,而且还恢复得这么快,太感谢医生了!”肖大妈及家属对治疗效果赞不绝口。
**消化科主任陈代顺主任医师特别提醒:**消化道肿瘤早期症状隐匿,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胃肠镜筛查,若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不明原因消瘦等症状,应及时就诊。目前,**汉寿县人民医院已常态化开展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配备技术领先的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等设备,通过精查早筛、微创干预的闭环诊疗模式,**助力更多患者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此次首例环周超10cm病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成功实施,不仅是汉寿县人民医院消化科微创技术重要的飞跃,更彰显了多学科协作的显著优势。未来,汉寿县人民医院将继续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持续精进内镜微创技术,为更多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汉寿县人民医院 消化科 田成双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汉寿县人民医院 消化科 田成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