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白剧场
**小白:**东哥,你看看这本书里说的,AI生成的内容越来越像模像样了,以后我们查资料是不是就直接问AI就行了?省心又省力!
**大东:**省心是省心了,但力气省在哪里,可就大有学问了。你有没有想过,这“像模像样”的背后,可能藏着一些你意想不到的东西?
小白: 意想不到的东西?什么呀?难道AI还能说谎不成?它不是应该客观公正吗?
大东: 客观公正,是理想状态。可现实是,有人早就盯上了AI这个“新流量入口”,想让它说“好话”。
小白: 让AI说好话?你是说……品牌营销?就像以前那些明星代言广告一样?
大东: 差不多,但又不一样。这可不是简单地找个明星代言,而是直接让AI这个“万事通”来给你“推荐”某个品牌、某个产品。它不说自己是广告,但推荐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商业内容。
小白: 哇,听起来有点意思,但又有点不明觉厉。这到底是怎么操作的呀?
大东: 别急,咱们慢慢聊。今天,我就给你揭秘一下这背后的“灰色产业链”,让你看看,这AI的“嘴替”,是怎么被操纵的。
小白:洗耳恭听!
二、话说事件
大东: 话说最近DeepSeek不是挺火的吗?很多人都用它来查资料、问问题。
小白: 对啊,我也用过!感觉它回答得又快又全,特别方便。
大东: 比如说,你问它“深圳南山区有什么美食店面推荐”,它会给你列出一长串餐厅,还附带着链接。你是不是觉得它很专业,推荐的都是好店?
小白: 那当然啊!AI推荐的嘛,肯定都是大数据分析出来的精华,比我自己去大众点评上翻半天靠谱多了。
大东: 哼哼,如果你点进去那些链接看看,就会发现一些“猫腻”了。那些链接导向的,可能是自媒体文章、百度百科、甚至是360地图。
小白: 这有什么问题吗?只要能找到店就行啊。
大东: 问题就在于,这些内容很多并不是中立的评价,而是品牌营销的结果。比如说,小红书上有很多帖子,内容就是“DeepSeek推荐的某个品牌很好用”。这就像一个循环,AI推荐了,用户觉得AI靠谱,又到其他平台去宣传,反过来又给这个品牌做了背书。
小白: 哎呀,你这么一说,我好像有点明白了。就是说,AI推荐的内容,可能不是因为它真的好,而是因为它被“包装”过,让AI更容易“抓取”到,是这个意思吗?
大东: 没错!这在业内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GEO,也就是生成式引擎优化。它跟我们以前常说的SEO很像,都是为了让内容更容易被搜索引擎或者AI抓取,从而提升排名和曝光率。
小白: GEO?听起来好专业。那这个GEO具体是怎么“操纵”AI的呢?
大东: 简单来说,就是广告营销公司会为品牌客户生产、调整内容,然后把这些内容“投喂”给互联网,让AI聊天软件在抓取信息时更容易捕捉到它们。他们甚至会总结AI的深度思考逻辑,预设大量问题,反复测试AI的回答,确保自家品牌能够“高频露出”。
小白: 也就是说,那些所谓的“权威推荐”,很多都是被精心设计过的“广告”?
大东: 对。而且,更隐蔽的是,AI它自己不会说“这是广告”。用户往往会误以为AI是基于产品的优劣来推荐的,而不知道这背后有商业操作。这就是它的危害性所在,它利用了用户对AI的信任,进行“隐形营销”。
小白: 这种隐形营销会有什么实际危害呢?
大东: 首先,它损害了用户的知情权。用户在获取信息时,失去了判断信息真实性和中立性的能力,很可能被误导。其次,它会污染AI的环境。为了提高露出率,一些营销公司会发布大量空泛、甚至虚假的“垃圾文章”,这会影响AI回答的质量,甚至让AI生成错误的信息。
小白: 比如我问AI某个品牌的手机好不好,结果它推荐了一个根本不好用的手机,甚至推荐错了品牌,那岂不是要上当受骗了!
大东: 就是这个道理。这种行为最终会导致用户对AI的信任度降低,甚至可能引发不正当竞争。如果GEO优化后的答案不准确、片面甚至有误导性,那对被误导的用户或者被贬低的竞争对手来说,都是一种伤害。
小白:嗯嗯,明白了。
三、大话始末
大东: 聊了这么多,你是不是觉得AI的安全问题离我们很近了?
小白: 是啊!以前觉得AI就是高科技,离我们很远,现在看来,它就在我们身边,而且还可能被“利用”。那除了GEO,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事件?或者说,在数字安全时代,类似操纵信息的事情多不多?
大东: 当然有,而且不少。这其实是数字时代信息传播的新挑战,只是现在换了个形式,变成了AI。
小白: 比如说?
大东: 嗯,我们来回顾几个类似的“信息操纵”事件:
大东: 第一个,就是最常见的搜索引擎优化(SEO)的滥用。以前有很多公司,为了让自己的网站在搜索结果里排到前面,会恶意刷关键词、发布大量低质量的垃圾外链,甚至劫持网站流量。这导致用户搜索到的信息往往是铺天盖地的广告,而非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这和GEO的原理很像,都是利用算法漏洞来获取曝光。
小白: 哦,这个我知道!以前搜个东西,前面几页都是广告,得翻好几页才能找到有用的。
大东: 第二个,是水军刷榜和操控评论。在电商平台、App Store、电影评论区,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刷出来的虚假好评或者差评。这些都是通过雇佣大量“水军”来制造虚假信息,影响用户的判断。AI时代,这些“水军”可能摇身一变,成为训练AI模型的“素材”。
小白: 这个太常见了!我买东西都习惯看评论,没想到也可能是假的。
大东: 第三个,就是社交媒体上的“带节奏”和虚假信息传播。在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这类平台,一些营销号或者有心之人会通过发布煽动性、偏颇性甚至虚假的内容,来引导舆论、制造话题,从而达到推广或者攻击的目的。这种“种草”或者“拔草”的行为,很多时候并非出于真实体验,而是商业运作的结果。
小白: 嗯,我身边也有人转发过一些“震惊体”文章,后来发现都是假的。
大东: 第四个,是数据投毒攻击。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攻击方式,它不是直接操纵内容,而是通过向AI模型投喂带有偏见或错误的数据,从而影响AI的学习和判断。比如,如果一个图像识别AI被投喂了大量带有特定偏见的数据,它就可能在后续的识别中出现歧视性错误。
小白: 听起来好可怕,这不就是从根源上“污染”AI吗?
大东: 没错。第五个,就是深度伪造(Deepfake)。这种技术可以生成高度逼真的人脸、语音甚至视频,用来制作虚假新闻、恶搞视频,甚至进行诈骗。虽然它不是直接操纵AI回答,但它利用了AI生成内容的强大能力,来制造虚假信息,挑战了人们对眼见为实的信任。
小白: 哇,这些听起来都让人不寒而栗。那面对这些,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或者说,AI时代,我们怎么预防这种“操纵”呢?
大东: 预防措施有很多,需要多方协作。
大东: 首先,对我们普通用户来说,最重要的是提高媒介素养。不要盲目相信AI给出的答案,要多一份警惕。
小白: 怎么提高呢?
大东: 比如,多渠道验证信息。AI给出的推荐,可以尝试去权威媒体、官方网站或者多个独立平台进行核实。再比如,警惕“一边倒”的评价。如果AI或者某个平台对某个产品或品牌只有清一色的好评,没有负面反馈,那就要小心了。还有,要关注信息来源。AI引用的链接是不是来自权威媒体?自媒体文章是否过多?这些都是判断的依据。
大东: 其次,对于AI平台来说,它们负有更大的责任。它们应该建立更完善的内容审核机制,识别和过滤垃圾信息和虚假内容。
小白: 这很难吧?AI生成的内容那么多。
大东: 是的,很有挑战性。但AI平台可以引入更智能的算法,来识别那些“灌水”文章、虚假评论,甚至可以追踪信息源,对那些恶意操纵信息的账号和内容进行处罚。它们还需要更加透明化,明确告知用户AI推荐的背后是否存在商业合作,或者对广告内容进行清晰的标注。
小白: 就像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一样,明确标出“广告”两个字?
大东: 没错。虽然目前AI的回答形式还很难像搜索引擎那样直接标注,但至少应该让用户有知情权。此外,AI平台还需要不断优化算法,提高AI的认知能力,让它能够区分权威信息和营销内容,避免被那些“垃圾信息”所污染。比如,它可以更倾向于抓取权威媒体的内容,而不是过度依赖自媒体。
大东: 第三,监管部门也需要跟上。针对AI时代出现的新型营销模式,比如GEO,需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广告的定义、标识规范、以及违规的处罚措施。
小白: 以前广告法不是已经很完善了吗?
大东: 传统的广告法可能无法完全覆盖AI生成内容中的隐性广告。因为AI的推荐形式太新颖了,它不是传统的图片、文字广告位,而是“润物细无声”的融入在回答中。所以,需要更具前瞻性的法律来规范。
大东: 最后,对于广告营销公司而言,他们也需要有行业自律。不能为了追求曝光率而发布虚假信息、污染网络环境,这最终会损害整个行业的信誉。
小白: 听你这么一说,感觉AI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每个人都参与进来。
大东: 对,尤其是我们普通用户,面对越来越智能的AI,更要擦亮眼睛,提高辨别能力。别让AI成了别人手中的“营销工具”,而我们成了被“割韭菜”的对象。
四、小白内心说
小白: 今天和大东聊完,世界观都颠覆了!以前觉得AI好厉害,什么都知道,现在才知道,原来AI的“嘴替”也可能是被“收买”的。想想我之前问DeepSeek美食推荐,还真按照它的推荐去吃了几家店,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店是不是就是被“GEO”过的啊?感觉自己像个“小白鼠”,不知不觉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这种“隐形营销”,利用了我们对AI的信任。是啊,我们总觉得AI是公正客观的,不会骗人,所以对它说的话深信不疑。谁能想到,在流量的驱动下,AI也会成为商家争夺的“广告位”呢?而且这种营销方式,比起传统的广告,更让人防不胜防,因为它没有明确的标识,就像潜伏在你身边的“推荐官”。我以后可得长个心眼了,希望未来AI平台能更加透明,监管也能跟上,让AI真正成为我们可靠的“助手”,而不是被操纵的“嘴替”。
来源: CCF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