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有人刚把一大勺冰西瓜塞进嘴里,突然前额像被电钻击中;有人豪饮冰可乐,太阳穴瞬间“秒结冰”。这种俗称“脑结冰”的怪象,学名叫做冰激凌头痛(ice-cream headache)或冷刺激头痛(cold-stimulus headache)。它既常见又神秘,今天我们就用神经科学、生理学和一点生活经验,拆解它的来龙去脉。

一、冷刺激如何“冻住”大脑?

触发器:上颚或咽喉突然受冷

当冰冷食物快速接触口腔顶部(硬腭)或咽部时,局部温度骤降,黏膜下的血管——主要是上颌动脉分支——瞬间剧烈收缩。

连锁反应:血管-神经-血管

• 血管收缩激活三叉神经上颌支(V2),后者与眼神经(V1)、下颌神经(V3)在脑干汇聚。

• 大脑误把“上颚过冷”解读为“前额受寒”,于是启动“保护程序”:反射性扩张颅内前动脉及前额软组织血管,试图给“受寒区”供暖。

• 血管快速扩张牵拉周围痛觉纤维,产生搏动样疼痛,位置常在前额、太阳穴或眼眶后。

时间轴:10-30秒“登顶”,1-2分钟撤退

全过程短则十几秒,长则数分钟。疼痛强度虽高,却不会造成脑组织真正冻伤,更像是一场“神经系统的乌龙报警”。

二、为什么有人更容易中招?

• 饮食方式:大口豪吞、让冰冷食物长时间贴在上颚的人,触发率显著升高。

• 个体差异:偏头痛患者三叉神经更易兴奋,“脑结冰”发生率是普通人的2-3倍。

• 环境温度:户外高温时,口腔与颅外温差更大,血管反应更剧烈。

三、把“冰刃”变温柔:四招预防

小口慢咽:给口腔温度“缓冲区”,每秒升温0.1 ℃就能让血管收缩幅度减半。

用舌尖“当盾牌”:先让少量冰水在舌尖滚动升温,再向后运送,可显著降低硬腭受冷面积。

暖空气助攻:吃冰时微张口,让呼出的温暖空气流经上颚,减少局部温差。

避开空腹:低血糖会放大血管反射,饭后30分钟再吃冰更安全。

四、与“真·脑结冰”区别

冰激凌头痛只是功能性疼痛,无器质性损伤。若出现持续不缓解、伴视力模糊或肢体麻木,应警惕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甚至脑血管事件,及时就医。

五、给好奇心加餐

2022年《英国医学杂志》一项趣味实验:让受试者用吸管猛吸-5 ℃冰浆,同时经颅多普勒实时监测。结果显示,前动脉血流速度在20秒内先降后升,与主观疼痛峰值同步,为“血管牵拉学说”再添实锤。

结语

“脑结冰”不是大脑真被冻住,而是神经血管把“口腔冷”误报成“额头冷”,引发一场短促而剧烈的疼痛。了解原理,我们就能继续享受冰爽,却不再被大脑“恶作剧”吓到。下次吃冰,不妨慢一点、温柔一点,让夏天该有的清凉与安心同在。

来源: 科普驿“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