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微风,本该是纳凉闲聊、酣然入梦的好时光,却总伴随着一阵恼人的“嗡嗡”声。下一秒,腿上、胳膊上难以抑制的瘙痒感骤然袭来,扰人清梦不说,红肿的小包更是几天都消不下去——这恐怕是每个人夏日里都经历过的“蚊子之殇”。这些狡猾的“吸血鬼”早已在你家附近悄然产卵、孵化壮大,蓄势待发组成“吸血军团”向你发起攻势。

今天,就让我们聚焦四川盆地及周边市州,揭开本地作恶多端的“蚊界三巨头”——库蚊、按蚊与伊蚊的真面目,并掌握围剿它们的制胜策略!

认清敌酋:四川“蚊族三巨头”

1. 常驻先锋——库蚊

➡ 致倦库蚊:四川城市中的绝对主力,黄褐色,喙无白环,中胸盾片鳞片为深棕色,无斑纹。翅鳞密集,为褐色,腹节背板有后凸而呈半月形淡色基带。它们活动于3-11月,是传播班氏丝虫病的重要媒介。

致倦库蚊

➡ 三带喙库蚊:体型较小,深褐色。其标志性特征是喙中段有一白环。中胸背板无白色条纹,翅鳞全黑。腹背各节基部有窄的淡黄色横带。主要活跃于6-9月,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

三带喙库蚊

2. 致命刺客——按蚊

中华按蚊:四川省最常见也是最危险的按蚊种类,体型中等偏大,体色灰褐色或棕褐色,雌蚊触角基段蓬松状,有完整或不完整的白环。雌蚊触须具4个白环,翅前缘有明显的亚缘白斑和亚端白斑,腹侧膜有“T”型暗斑。其活动范围相对集中于7-10月,是中国广大平原地区传播疟疾的重要媒介,也是马来丝虫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中华按蚊

3. 白昼悍匪——伊蚊

➡ 白纹伊蚊:四川省最常见的伊蚊属代表,因其凶猛而得名“亚洲虎蚊”,体型小,通体黑色,间有白斑,中胸背板上有一条明显的白色纵纹,后足各跗节上均有白环。常见于5-10月,主要在白天至黄昏活动,是登革热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

白纹伊蚊

洞悉敌情:生活习性与藏身之处

库蚊

致倦库蚊偏好污染水体:污水沟、粪坑、臭水塘、积水容器、堵塞的下水道口都是其温床。三带喙库蚊则更爱稍污染的、平静且较大的自然或半自然水体,如稻田、池塘、沼泽、积水洼地。成蚊栖息于人房、树林草丛。属黄昏-黎明活动型,通常在日落后1小时和日出前叮咬高峰。致倦库蚊嗜吸人血(兼吸动物血),三带喙库蚊则更偏爱家畜血液(但也吸人血)。

按蚊

中华按蚊孳生于阳光充足、水温较暖、水草丰盛的淡水水体,如稻田、缓流沟渠、池塘边缘、荒草地积水等,成蚊多栖息于孳生地附近的灌木、草丛及人畜房舍外围。主要在黄昏时分活动并寻找吸血目标,兼吸人血和牲畜(如牛、猪)血液。

伊蚊

伊蚊是典型的“容器专家”。偏好小型、清洁或轻度污染的自然或人工积水容器:树洞、竹筒、石穴、废弃轮胎、盆罐、花盆托盘、瓶盖积水、堵塞的屋顶排水沟、闲置水桶/缸等。成蚊极其活跃,在孳生地周围不远处活动,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凶猛的吸血者,尤其喜欢人血。其攻击性在白天尤其显著,从清晨持续到黄昏都能叮咬(有晨、昏两个高峰),阴天室内也照常“上班”。警惕性高,难捕捉。

制胜方略:科学防蚊三部曲

1. 釜底抽薪:环境治理(减少孳生地和藏匿地)

✔ 清除积水:定期清理小型积水容器,如花盆托盘、废弃瓶罐、废旧轮胎、水桶、闲置容器等。及时倾倒并擦干容器底部,或将其倒扣放置。加盖密封储水容器(如水缸、水箱)。庭院水景(鱼池、喷泉)可养食蚊鱼或保持水体循环流动。

✔ 疏通沟渠水道:清理房前屋后排水沟、屋顶雨水槽、下水道口的淤泥落叶,确保水流畅通无积水死角

✔ 保持环境整洁:修剪庭院、阳台的花草树木,清除杂草垃圾。室内保持通风干燥、整洁有序,定期打扫。垃圾袋及时密封并处理。

2. 固守屏障:物理防制

✔ 居家防护:安装完好无损、纱孔细密的纱窗纱门(推荐50目或以上,防伊蚊有效),养成随手关门的习惯。可使用电蚊拍,睡眠使用蚊帐。

✔ 穿着防护:在蚊虫活跃时段(尤其是清晨和黄昏)外出,以及在草丛、树林、水边等蚊虫密集场所活动时,尽量穿着长袖上衣、长裤、袜子。选择浅色衣物,蚊虫更容易被深色吸引。

✔ 减少诱惑:避免使用香味浓郁的化妆品、香水、发胶等。出汗后及时擦洗,因为汗液中的乳酸等物质对蚊虫有吸引力。

3. 精准打击:化学防制

✔ 个人防护:使用驱避剂,这是暴露在户外时最有效的防护手段之一。常见避蚊胺、派卡瑞丁、驱蚊酯和柠檬桉叶油等。在使用过程中,驱蚊液只用于暴露在外的皮肤和衣物,避免接触口、眼、耳及伤。可及时补涂。也可在衣物外层喷少量驱蚊剂,增强防护。要放置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以免误触误食。

✔ 室内灭杀:使用家用气雾罐或电热蚊香液/片,可用于室内快速杀灭成蚊。也可使用蚊香,但在使用时需注意防火,同时烟雾可能对呼吸系统敏感人群不友好。

面对四川的“吸血三巨头”,没有单一法宝。“清积水,绝源头”是基石(专治伊蚊容器窝);“装纱窗,用蚊帐”构筑家园防线(隔离所有入侵者);“穿长袖,喷驱蚊”保户外安全(尤其对付“白昼悍匪”);适时辅以“蚊香液”补刀漏网之鱼。多管齐下,持之以恒,让四川的炎炎夏日,只留清凉,不闻“嗡嗡”!

来源: 四川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