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生物催化反应中,一种名为NAD(P)H的辅酶因价格高达3000美元/摩尔且需 stoichiometric 消耗,成为制约产业化的“卡脖子”难题。近日,浙江师范大学杨启华团队在《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 Engineering》发表综述,系统总结了光催化NAD(P)H再生技术的三大突破策略,部分体系转化率达98.5%,为低成本生物制造提供新路径。
从“耗电”到“太阳能供电”:光催化技术改写辅酶再生规则
NAD(P)H是生物体内90%氧化还原酶的“能量货币”,但传统化学或酶法再生需消耗大量能源和试剂。光催化再生技术则像“微型太阳能工厂”,通过半导体材料吸收阳光产生电子,将氧化态的NAD(P)+还原为活性辅酶。
“这一过程模拟了植物光合作用的核心原理。”研究团队解释,光催化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光催化剂(吸收光能)、电荷分离系统(传输电子)、表面反应中心(还原NAD(P)+)。三者协同效率决定了最终再生效果,就像“发电站-电网-工厂”的能源传输链,任何一环效率低下都会影响整体输出。
三大策略破解效率瓶颈:从材料到结构的全方位优化
策略一:让催化剂“看见”更多阳光
传统TiO₂催化剂仅能利用紫外光(占太阳能4%),团队通过氮掺杂将其改造成N-TiO₂@C,带隙从3.2 eV缩小至2.74 eV,可见光吸收率提升3倍,NADH产率从11.3%跃升至70.3%。更令人瞩目的是,一种名为PTF的COF薄膜催化剂实现了98.5%的转化率,且可重复使用6次无活性衰减。
策略二:给电子“修高速路”
电荷分离效率低如同“发电站电力在传输中大量损耗”。研究发现,构建Z型异质结(如PCN@PDBTS-HN)可使电子-空穴复合率降低60%,NADH产率达85.4%。而金-铑纳米花(Au@Rh NFs)通过等离子体效应,将电子密度提升10倍,进一步加速电子转移。
策略三:固定“分子中转站”减少损耗
昂贵的铑基电子 mediator(M)在溶液中易流失,团队将其锚定在MOFs、COFs等多孔材料上,如Rh@UiO-67催化剂使电子传输距离缩短至纳米级,TOF值(单位时间催化效率)达2.6 mmol·g⁻¹·h⁻¹,是物理混合体系的2倍。
产业化前夜:效率与成本的平衡艺术
尽管实验室数据亮眼,实际应用仍面临挑战。目前最优体系需使用贵金属铑(约1万美元/克),且部分催化剂稳定性不足。团队指出,开发无金属 mediator 系统或利用机器学习设计低成本材料是未来方向。例如,全共轭三嗪基COF在无M时仍实现45.5%的NADH产率,为廉价化开辟路径。
“理想的再生系统应像‘太阳能充电宝’,阳光一照就能给酶‘充电’。”研究者展望,未来通过整合光催化模块与生物反应器,有望将医药中间体、可降解塑料等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30%以上。
来源: 化学工程前沿FC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