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生态系统如同一首宏大而精妙的交响曲,在这曲自然之歌中,鸟类以其灵动的身姿、多彩的羽衣和悦耳的啼鸣,成为了最为引人注目的音符之一。科普守护绿色家园。泉州市科协携手泉州市观鸟学会开设“鸟瞰科学”专题科普栏目,不定期发布鸟类科普知识,择优展播学生征文及绘画作品,引导公众参与生态教育,关注鸟类保护与研究,共同维护生态平衡。这里有精心绘制的鸟类绘画,以艺术的笔触勾勒出它们的美丽轮廓;有高清逼真的鸟类图片,展现它们在林间飞翔、觅食、嬉戏的瞬间,诠释生命的活力与灵动。让我们走进充满奇妙与惊喜的鸟类世界,探索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独特价值。
池鹭 摄影作者:陈文森
池鹭 摄影作者:周锡安
征文鉴赏 ·《养灵禽之羽,寻共生之道**》******
2023年洛江区征文、绘画大赛
作者:郑依诚
泉州洛江外国语学校 高二(16)班
/ 指导老师 戴永红 /
我家住在洛阳桥边上,所以,观察白鹭不知不觉已成了日常。漫步在洛阳桥上,晨风吹拂着我的脸颊,一股凉意涌上心头。周围皆是奔腾的洛阳江水和枝繁叶茂的红树林。微风吹来,江水碧波荡漾。忽然几个白点映入眼帘,就像绿树中盛开了白色的花朵。小花们怎么在动?定睛一看,哦!原来是群调皮的白鹭。“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看完余光中爷爷的这篇文章,我合上了书页,而那些文字却依然在脑海盘旋。我带着对洛阳桥的好奇和憧憬,伴着早已映染天边浅绛的夕阳,和家人一同彳亍在洛阳桥畔,品味着洛阳桥的自然和美好。来到了树梢上,你看,树梢上飘荡着一片片嫩绿的树叶,好像小船一样在风中飘荡,还有树底下那漂亮的花朵,红的、黄的、紫的,在阳光下绽放得十分美丽,随风飘舞。远处,小虫子们在花丛中自由自在地嬉戏,追逐,真是好玩极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纵览寰宇,鸾鸟承载了多少诗家的浪漫,又扇动了多少樵人的离愁别绪。揆诸当下,立身喧嚣尘世,吾侪更应聆听自然之声,养灵禽之羽,寻共生之道,方能与人鸟和谐之坦途上行稳致远,再创华章。
青史昭昭星辰闪耀,山河日月书就华章。敬畏自然,与鸾凤为友,是古之先贤智慧的结晶,穿越千载,熠熠生辉。
《论语》有言:"知者乐山,仁者乐水。"而啾啾鸟鸣辄为山环水绕之静景点缀生的活力。君可见,王维曾纵情花鸟山水,享受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君可见,五柳先生养灵禽之羽"种豆南山下",表达出"而无车马喧"的惬意之情;君可见,苏东坡曾侣鱼虾麋鹿,友林鸾山水而"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抒发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无尽感慨……可见无鸟之景,有如无翼之鸟,无根之萍,唯养灵禽之羽,方有“处处鸟衔飞”的平和咏叹,方有“燕子衔来春天”的诗家情怀。
明星荧荧,青山灼灼。敬畏自然,与鸾凤为友,方可展现风采,谱写人生的壮丽诗篇。
荀子曾提倡"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终流芳万古。一隅三反,寻共生之道,与自然和谐共处,是退伍军人杨善洲十年出入山间,为祖国华诞献上万亩林场的力量源泉;是李保国三十多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大展鸿猷,让荒山披绿的不竭动力;是"八步沙六老汉"面对"狂风惊沙扑人面"的恶劣环境,创造"人进沙退"奇迹的万斛心劲。由是观之,唯有舞动“人鸟和谐”的如椽大笔,才能凌绝顶而览众山,书写人生的华美乐章。
朝阳烨烨,光华驺荡。敬畏自然,与鸾鸟为友,创造民之幸福,筑梦美丽家国。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亦是幸福。"此乃一针见血的真知灼见。诸君可知,绽红泻绿,小桥流水人家,是民之所愿;诸君可知,微雨过,小荷翻,炙热星虹,榴花开欲然,是民之所盼;诸君可知,在洛江,政府践行绿色理念,持续推进“绿满泉城”三年行动,使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相得益彰;诸君可知,街道旁的共享单车已成为我国美丽、文明的标志,让万千市民在绿色出行中绽放幸福笑颜。养灵禽之羽,寻共生之道,与自然和谐相处,擘画民生幸福的光焰盛景,铺展美丽家国的锦绣未来。
万里踪蹬,路远迢迢,足下轻盈,步步莲花。愿吾侪都能坚定“养灵禽之羽,寻共生之道”的信念,于此华光溢彩、海晏河清的盛世潮头,一路繁花鸣鸟相送。
绘画作品 .**《爱鸟护鸟,共护美丽家园》**2023年洛江区征文、绘画大赛
作者:纪念念****泉州市马甲中学 初一(3)班
科普延展 ***.***池鹭
鹈形目鹭科
池鹭为中型涉禽,体长约 47 厘米。
繁殖期雄鸟头、颈部呈栗红色,背部羽毛为紫黑色并具金属光泽,喉部纯白色,胸部酱紫色;肩羽和三级飞羽延长为蓝黑色饰羽;喙黄色(先端黑色),眼睛、腿均为黄色。雌鸟整体与雄鸟相似,但前颈栗色较浅,蓝黑色饰羽较短,胸前无石板色斑块,肩羽和三级飞羽偏褐色。非繁殖期羽色为灰褐色,全身点缀白色斑点,栗红色头部、紫黑色背部等繁殖期特征消失,喙、眼、腿颜色不变。
池鹭偏好淡水水域及周边湿地,典型栖息场所包括稻田、池塘、湖泊、水库、沼泽、浅滩等,尤其喜欢水草丰富、浅水且有树木遮荫的区域;偶尔也会在近水竹林、乔木上停歇或筑巢,适应低地(海拔较低的平原、丘陵)环境,极少出现在干旱或高海拔地区。
繁殖于东亚、东南亚及南亚部分地区(如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印度北部等);越冬于中国南方、东南亚至澳大利亚北部。在我国,繁殖地主要为华北、华东、华中和西南地区,越冬地集中在长江以南各省(如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部分个体在温暖地区(如华南)可留居越冬。
泉州是池鹭较为常见的留鸟栖息地,同时也是其越冬补充种群的重要分布地。在泉州境内,池鹭的分布范围广泛,主要见于石狮湿地公园、西湖公园、晋江晋阳湖、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全市各县(市、区)的湿地环境中均能发现它们的踪迹。
池鹭为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鸟类,主要以小鱼、蛙、蟹、水生昆虫(如蜻蜓幼虫)等小型水生动物为食,偶尔摄取少量植物种子或藻类。
来源: 福建省泉州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