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小萍与苏州宋锦
钱小萍,1939年12月出生,江苏省苏州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宋锦织造技艺传承人。1957年毕业于江苏省丝绸工业学校,同年步入苏州丝绸研究所开始从事丝绸织物设计和丝绸织造技术研究工作,专注于宋锦织造技术研究,古代丝绸文化历史资源挖掘,包括古代丝织文物保护和复制修复,曾为先秦、两汉、隋唐、明清丝绸文物研究保护作出重大贡献。众所周知,“苏州宋锦”历史悠久,在北宋至南宋时期苏州丝绸作坊开启织造精致美丽,具有艺术价值的宋锦,这种技艺独特的古代织锦工艺一般包括缫丝、染色、上机织造等20余道工序,机上有地经和面经两个经轴和九片综,开机织造时通过上面的挽花手法和下面的织花手法,有序地调度综框,交换对接不同色彩的纬梭,推动织物表面的色线和组织层次的完美组合。正是这种独特的织锦技艺及织物在千年织造雕琢中,经过改革创新传承至今,成为了如今被誉称的宋锦。根据历史史书记载:自宋代末,清康熙、乾隆年间苏州东北半城,万户机声连连,宋锦织造在苏州城内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盛况,“苏州宋锦”因此繁荣而得此名。在历史悠久的丝织织造中织锦工艺最为精湛复杂,织物色样最为丰富,价值最为昂贵,自古以来就有“织采为文,其价如金”的说法,验证了最为珍贵的苏州宋锦,哪一步不是由缫丝、染丝、织造等精湛工艺雕琢成就了完美宋锦。钱小萍作为近代宋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其团队通过挖掘古代宋锦织造技艺精髓,古为今用,在50多年的丝绸工艺研究过程中,钱小萍通过师徒传艺、教学实践、复制修复古丝绸文物、编制专著抢救濒危的宋锦文物,传承宋锦技艺。2006年1月苏州丝绸博物馆对外开放,其中钱小萍丝绸文化艺术馆中陈列展示了她的丝绸人生和各个阶段科研成果及艺术作品。2006年5月,“苏州宋锦”作为中国传统丝织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又将“苏州宋锦”织造技艺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钱小萍是新中国丝绸院校培养出来的第一批丝织行业的专业人才,在60年代至70年代时期,钱小萍凭借其独特丝织技艺,曾带领研究人员完成了当时国家急需的一种新型人造血管的研制任务,即通过在人造血管中采用缎纹交织和特定处理技术(沸水预缩、造纹、松式热收缩),形成不脱落的弧形卷曲绒毛的机织血管,解决了血管渗血量大和愈合差的问题,实现了人造血管管壁松软、易缝合、高弹性、低渗血量和良好的愈合效果。该项专利成果经上海胸科医院临床试验,成功应用于医疗行业,并迅速进入批量生产。1979年医疗行业根据钱小萍对织物结构设计独特见解和技巧及以往科研成功经验,再次提出了研制一种内壁有卷曲形绒毛的涤纶材质毛绒型人造血管设想,经临床试验,又一次获得成功。该项发明专利为中国自行研制第二代人造血管作出重大贡献,该项专利成果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三等奖,第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第32届布鲁塞尔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银奖。因此“苏州宋锦”织造技艺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并永载历史遗产手册。
来源: 苏州丝绸博物馆,苏州非遗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