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种名为“基孔肯雅热”的蚊媒传染病引发关注。其病名源于非洲坦桑尼亚土语,意为“令人弯腰屈背”,形象描绘了患者因关节剧痛而弯腰的姿态。随着夏季蚊虫活跃,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儿内科提醒广大家庭:儿童是感染高风险人群,需特别加强防护!
认识基孔肯雅热:儿童风险更高
基孔肯雅热由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风险尤为突出:
1.免疫脆弱:婴幼儿免疫系统不完善,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
2.症状隐匿:孩子无法准确表达疼痛,常表现为哭闹、拒奶、嗜睡,易被误诊;
3.重症风险高:新生儿可能继发脑膜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
典型症状识别:
1.突发高热:体温常超39℃,持续3-7天;
2.关节剧痛:手腕、脚踝等小关节红肿疼痛,婴幼儿可能拒绝活动或触碰肢体;
3.皮疹:躯干四肢出现红色斑丘疹,伴瘙痒。
潜伏期通常2-12天,发病当天到第7天具有传染性(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他人)。
5个动作做好居家环境治理,七成防病靠这些!
目前该病无特效疫苗和药物,预防关键在“防蚊灭蚊”,建议定期检查家里这些角落:
1.下雨过后或至少每周检查一次饮水机托盘、花盆托盘、空调接水盘、水桶、玩具等容器是否有积水,闲置瓶罐倒扣放置,避免积水,无水则无蚊;
2.水培植物3-5天换水、清洗根部及容器内壁。小型鱼缸/水池可投放食蚊鱼;
3.洗手池、浴缸及时排水,储水容器加盖密封;
4.厕所、阳台地漏及时疏通,可加装防蚊塞,或每晚用盖子盖住;
5.发现公共区域积水及时上报物业,共同监督清理。
3个动作做好居家防蚊,物理隔离最安全
1.安装纱窗纱门,破损及时修补;
2.睡眠使用蚊帐(尤其婴幼儿床和推车);
3.优先选用电蚊拍、灭蚊灯;必要时使用化学灭蚊剂。
4个动作做好户外防护,避开高峰+科学驱蚊
1.上午7-9点、下午4-6点是蚊虫活跃时段,减少外出,远离树丛、草丛、水边等潮湿多蚊地带;
2.出行建议穿着浅色长袖衣裤(伊蚊偏好深色衣物),婴儿车加装防蚊罩;
3.随身携带驱蚊剂:选用含“避蚊胺(DEET≥20%)”、“派卡瑞丁”或驱蚊酯等成分的有效产品,儿童需注意使用安全性,每3-4小时补涂一次;
4.旅行注意:前往疫区(广东/东南亚)需备驱蚊用品,返程后健康监测14天。
禁忌提醒:
1.2月以下婴儿禁用避蚊胺、6月以下禁用派卡瑞丁、3岁以下避免柠檬桉叶油产品;
2.孕妇与婴幼儿需特别防护:
孕妇避免前往疫区,外出加强防护(病毒可能母婴传播);
婴幼儿外出选择遮阳帽+防蚊网、浅色连体衣,推车配全罩式蚊帐。
紧急处理:孩子出现症状怎么办?
1.立即就医: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时,及时就诊,并告知暴露史。
2.对症处理:
退热镇痛: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禁用布洛芬、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物理降温:温水擦浴,补充水分。
3. 防蚊隔离:发病7天内患者需做好严格的防蚊措施,避免蚊虫叮咬,防止病毒传播。
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清除一盆积水,就少一群蚊子;做好一次防护,就多一份安全。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儿内科提醒您:保护孩子从防蚊开始,健康假期不容“蚊”扰!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妇女儿童医院 王伊伊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妇女儿童医院 王伊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