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每天抱着玩具啃咬、玩耍,玩具中的化学物质会悄悄“跑”到孩子身上吗?化学迁移测试(评估玩具中有害物质转移到儿童体内的过程)是守护孩子安全的重要防线。但丹麦南丹麦大学团队在《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最新研究中警示:当前主流测试方法可能与真实场景脱节——以欧盟EN 71-10标准为例,其20°C常温、仅用水作模拟液的设置,可能导致邻苯二甲酸酯等有害物质迁移量被低估50%以上。研究呼吁,测试需“穿上人体环境的外衣”,同时全球统一标准刻不容缓。

实验室数据与真实风险“两张皮”:三大测试漏洞浮出水面

“想象玩具在孩子嘴里的场景:37°C的口腔温度、弱酸性的唾液、持续啃咬的动作,而实验室却在20°C的水里泡1小时就完事——这样测出来的安全,能放心吗?”研究团队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测试的三大核心问题:

温度“差了17度”:EN 71-10标准用20°C水温模拟接触环境,但孩子口腔温度是37°C。实验显示,温度每升高10°C,塑化剂迁移速度就增加1.8倍。“就像煮糖水,温度越高溶解越快,常温测试可能严重低估高温下的释放量。”

模拟液“太单一”:目前主要用水检测,但玩具实际接触的是唾液、汗液等体液。研究发现,用人工唾液(pH 6.8)检测时,某些有机化合物迁移量比水高3倍。比如软塑料玩具中的邻苯二甲酸酯,在唾液环境下更易溶出,“用水测就像用清水洗油污,根本洗不干净”。

时间“短了一半”:标准规定接触时间60分钟,但孩子每天玩同一玩具可能超过2小时。长期接触下,某些缓释化学物质的累积风险被忽略,“就像只看一眼暴雨,却没看到后续的洪水”。

从“单物质检测”到“混合物风险”:玩具安全需“团队体检”

除了测试条件,当前方法还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论文指出,玩具往往是“化学混合物”——增塑剂、阻燃剂、颜料等多种物质共存,可能产生“1+1>2”的协同毒性。例如,某塑料玩具中邻苯二甲酸酯和双酚A单独迁移量均合格,但混合后对内分泌的干扰效应提升2.3倍。

更值得警惕的是,现有标准对微塑料迁移几乎“视而不见”。“很多软质玩具会磨损产生微塑料颗粒,孩子吸入或吞食后可能沉积在体内,但EN 71-10等标准并未纳入相关检测。”研究团队强调,需用高分辨率质谱等技术才能捕捉到纳米级颗粒的迁移,“就像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细菌,旧方法根本发现不了这些‘隐形杀手’”。

升级方案:让测试“模拟孩子玩玩具”,全球标准需“一把尺子”

针对这些漏洞,研究提出多项改进建议:
测试条件“人体化”:将温度调至37°C,根据接触场景选择模拟液(如口腔接触用人工唾液,皮肤接触用人工汗液),延长接触时间至4小时以上。“简单说,就是让玩具在实验室‘体验’一遍孩子玩它的真实过程。”

风险评估“系统化”:不仅检测单一物质,还要评估化学混合物的联合毒性。同时考虑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行为差异——比如婴儿啃咬频率高,测试时就要增加“咀嚼动作”的模拟,“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评估所有孩子的风险”。

技术“精准化”:利用机器学习分析光谱数据,结合高分辨率质谱,将检测限降至纳克级(1纳克=十亿分之一克)。“就像从模糊的老照片升级到4K高清,能看清更微小的有害物质。”

“全球玩具贸易需要统一的‘安全语言’。”团队呼吁,各国应协作更新测试标准,参考经合组织(OECD)的数据互认机制,避免“甲地合格、乙地超标”的监管套利。目前,相关研究已被欧盟玩具安全委员会纳入修订参考。

来源: FES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