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双碳”目标遇上持续高温,绿色空调(具备节能、环保制冷剂、智能控温功能的机型)成为家庭减排的重要选项。但消费者是否愿意为“绿色溢价”买单?澳门科技大学与清华大学团队在《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发表的最新研究揭示:珠三角地区88.9%居民愿意购买绿色空调,但实际支付意愿(WTP)存在显著人群差异——男性支付金额比女性高42%,而对产品知识的了解程度影响比收入因素更显著。这项覆盖六城市1732个样本的研究,为绿色家电推广提供了“精准画像”。
性别与知识:被忽视的消费决策关键变量
研究通过有序逻辑回归发现,在控制收入、教育等变量后,男性对绿色空调的支付金额比女性平均高1.42倍,相当于多支付约460元。“这并非性别歧视,而是消费决策逻辑差异。”团队解释,男性更关注“智能控制系统”“变频技术”等参数,而女性对价格敏感度更高,53.8%的女性将“收入低/非必要支出”列为不愿支付的主因。
更意外的是,居民对绿色空调的知识水平(如是否了解环保制冷剂)比收入影响更大:知识评分每提高1分(5分制),支付意愿提升23%,而月收入增加1万元仅提升18%。“很多高收入者因‘不懂技术’而犹豫,反而不如中等收入但了解节能原理的居民付费积极。”例如,知道“R32制冷剂比传统R22减排67%”的受访者,支付金额平均多380元。
城市“认知差”:深圳人愿花最多,江门人最愿“尝鲜”
研究采用创新的条件价值法(CVM),结合支付卡与双边界提问技术,精准捕捉消费心理。数据显示:
- 支付金额冠军:深圳以1223.6元稳居第一,比第二名广州高出11%。这与其“碳普惠”政策相关——购买绿色空调可兑换碳积分抵扣电费。
- 支付意愿黑马:江门、珠海WTP比例超92%,反超广深。团队分析,这类城市家电补贴政策更直接,如“以旧换新”补贴额达售价15%,降低了决策门槛。
- 认知洼地:仅10.7%受访者关注“无氟制冷剂”,而85.5%只认“省电”,反映环保宣传存在“重节能轻减排”的偏向。
破局之道:从“喊口号”到“算细账”
针对消费痛点,研究提出三大推广策略:
技术科普场景化:将“年减排500公斤CO₂”转化为“相当于种3棵树”,用“一晚1度电”替代抽象能效比。实验显示,场景化宣传可使支付意愿提升27%。
补贴政策精准化:对惠州、佛山等WTP较低城市,可效仿江门推出“阶梯补贴”——收入越低补贴比例越高,而非“一刀切”。
性别营销差异化:针对男性推出“技术参数手册”,对女性侧重“静音模式”“自清洁功能”等生活场景,可缩小42%的支付差距。
目前,该研究成果已被纳入珠三角绿色消费政策制定参考。
来源: FES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