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空调成了家家户户的“续命神器”,但传统空调高能耗、高排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绿色空调(采用环保制冷剂、智能控温等技术的节能机型)被视为减排利器,但其推广离不开消费者的“钱包投票”。近日,澳门科技大学与清华大学团队在《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发表研究,首次调查珠三角六城市1732名居民后发现:88.9%的居民愿意购买绿色空调,但实际愿意多掏钱的比例降至83.1%,平均额外支付1089.9元。更有趣的是,深圳居民支付金额最高(1223.6元),而江门、珠海的支付意愿(WTP)反而比广深更高,揭示出绿色消费的“城市温差”。

买意愿高,付意愿低:绿色空调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珠三角作为我国经济重镇,每百户空调拥有量达239.5台,远超全国平均的149.6台,夏季空调用电占居民用电量的30%-40%。“绿色空调能省电30%以上,还能减少氟利昂排放,但价格比普通机型高10%-30%。”研究团队解释,消费者是否愿意为环保买单,成了技术落地的关键。

调查显示,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居民对绿色空调的购买意愿(WTB) 高达90%左右,但支付意愿(WTP) 却呈现“倒挂”:深圳居民虽然平均愿意多付1223元(六城市最高),但WTP比例仅85.7%;而江门、珠海等城市WTP比例超过90%,居民更愿意为环保功能“加价”。

“这可能与城市宣传策略有关。”团队分析,江门、珠海的政府补贴政策更明确,比如“以旧换新”最高补贴800元,而广深居民选择更多,对价格敏感度反而更高。

谁在为绿色空调买单?男性、高收入、高学历成“主力军”

通过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研究锁定了影响支付意愿的四大核心因素:

收入与教育水平是“硬通货”:月收入超2万元的居民,支付意愿比低收入群体高2.3倍;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支付金额平均多420元。“高收入群体更关注长期节能收益,而教育程度高的居民对‘环保制冷剂’‘智能控温’等技术更信任。”

性别差异显著:男性愿意支付的金额比女性高1.4倍,平均多掏350元。团队推测,这可能与家庭消费决策分工有关,男性更倾向于“技术参数优先”。

知识与信心是“催化剂”:对绿色空调了解程度高的居民,支付意愿提升17%;相信其减排效果的居民,支付金额增加210元。但有趣的是,过度宣传可能适得其反——部分居民因“不确定生产和报废环节是否真环保”而犹豫,这一比例达49%。

破解“温差”:补贴、宣传、技术科普一个不能少

针对区域差异,研究提出“三招”推广策略:

精准补贴“补到痛点”:对江门、惠州等支付意愿高但支付能力有限的城市,可加大“阶梯补贴”,比如购买一级能效空调补贴10%;对深圳等高价接受度高的城市,推广“碳积分”兑换,鼓励旧机回收。

技术科普“说到心坎”:居民最关注的三大因素是“能效等级”(4.33分)、“静音/杀菌功能”(4.10分)、“价格”(3.94分)。企业可突出“一晚低至1度电”“自清洁减少过敏原”等实际利益,而非抽象的“环保概念”。

区域协同“联动作战”:珠三角九市可建立绿色家电信息共享平台,统一能效标准和补贴政策。比如广州的“节能家电展”可联动佛山、东莞工厂直销,降低流通成本。

数据背后:绿色消费不只是“花钱”,更是“观念革命”

研究还发现一个细节:虽然85.5%的居民认为“低能耗”是绿色空调的核心特征,但仅10.7%关注“无氟制冷剂”——这恰恰是减少臭氧层破坏的关键技术。“消费者对‘看不见的环保’认知不足,需要加强科普。”团队建议,可在产品说明书中增加“碳排放对比标签”,比如“本机型每年比普通空调少排500公斤CO₂,相当于种3棵树”。

目前,该研究成果已为珠三角绿色家电推广提供政策参考。

来源: FES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