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专家:叶海英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新媒体中心副主任
暴雨红色预警
8月4日13时,北京市气象台再次升级发布最高一级的暴雨红色预警,这也是今年汛期北京发布的第二次暴雨“红警”。
近期,北京的频繁暴雨天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大家纷纷好奇:为什么近期北京暴雨如此频繁?郊区雨量总比城区大?暴雨会带来哪些次生灾害?
只要是暴雨,就属于极端天气吗?
极端天气指的是相对罕见的、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产生破坏的天气现象的统称。气象上的“极端天气”并非简单指“天气很差”,需结合历史罕见性与实际影响综合评判。
28日,北京密云,居民楼暴雨后被淹。来源:央视网
受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影响,北京从2025年7月24日开始出现明显降雨,截至28日24时,全市平均降水量165.9毫米,最大降水量543.4毫米,达到特大暴雨级别。北京的平均年降水在600毫米左右,543.4毫米相当于四天下了近一年的雨,属于“极端天气”。
降水量实况图(2025年7月23日08时至29日09时)来源:中央气象台
为什么暴雨天气如此频繁?
此前,我们总是提到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对降雨的影响,那么到底什么是“副高”?
副高的全名叫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它是主体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其位置与强度直接影响我国夏季雨带的分布,而它的季节性位移则主导着我国主要雨带的南北迁移。一般在盛夏时节,副高会北移至黄河流域,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受其外围暖湿气流控制,出现闷热多雨的天气。
7月以来,“副高”位置异常偏北,其边缘的西南气流将南海和孟加拉湾的水汽源源不断输送至华北地区。与此同时,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与暖湿气流在“燕山—太行山”一线交汇,形成稳定的“切变线”天气系统。这种冷暖空气的持续对峙,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上升动力条件。
同时,高空西风槽等天气系统的活动也会对北京的降雨产生影响,当高空西风槽过境时,会引发大气的垂直上升运动,促使水汽凝结成雨,增加降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郊区雨量总比城区大?
地形抬升:
北京处于华北平原北部,西、北两面环山,山地地形对暖湿气流具有明显的抬升作用。
当携带水汽的西南暖湿气流遇到山脉阻挡时,气流被迫沿山坡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雨。这种地形抬升作用使得山区的降雨量明显增加,形成所谓的“地形雨”。
例如,密云、怀柔、平谷等北部山区,由于处于暖湿气流的迎风坡,地形抬升作用显著,在暴雨过程中往往成为降雨量较大的区域 。
北京密云水库区域的卫星图像。来源:央视网
此外,山地地形还会影响气流的流动和分布,导致局部地区出现极端强降雨。
列车效应:
主要由于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在山前的抬升作用,不断触发雨团,而同时高空又是西南风,降雨云团在西南气流引导下,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如同列车车厢般依次经过同一区域,造成“列车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心区域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
热岛效应使得城区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空热低压,相当于城市上空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大气层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削弱上升气流强度。相比之下,郊区没有受到热岛效应的强烈影响,当暖湿气流经过时,更容易形成降雨。
内涝与山洪
积水内涝:
暴雨天气下,短时间内大量降雨,城市排水系统如果无法及时排除雨水,就会导致积水内涝。积水内涝不仅会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破坏,还会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此外,长时间的积水还容易滋生细菌和病毒,引发疾病传播,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
山洪灾害:
北京的山区在暴雨天气下极易发生山洪灾害。山区地形陡峭,河道狭窄,当大量降雨迅速汇聚到河道中时,河水水位会急剧上涨,形成强大的山洪。
7月27日,密云石城镇西湾子村被洪水冲毁的房屋和树木。来源:新京报
山洪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对山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来源: 北京科学中心